首页 > 正文
蒙牛上半年收入、利润双双下滑 业务拓展接连受挫
2020-08-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叶碧华,施展华
出售君乐宝后,今年上半年蒙牛奶粉收入22.82亿元,较2019年同期大幅减少46.2%。
8月26日晚,蒙牛乳业(02319.HK)公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375.34亿元,同比下降5.8%;毛利为146.52亿元,同比下降5.9%;毛利率为39.0%,较同期下降了0.1%;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12.1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1.7%。
在疫情的影响下,蒙牛上半年收入、利润双双下滑。
此前的6月9日,蒙牛便发布盈利预警称,“受疫情影响,预期2020年上半年度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同比下降45%至60%,”如今看来,该数值略好于预期。
疫情致额外成本增加
对于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蒙牛解释称,主要是由于第一季度集团的额外成本增加,其中包括在疫情期间为保证员工健康安全、正常复工复产而投入的额外疫情防控费用、为降低库存而投入的额外的营销费用以及向社会捐赠的现金及乳制品开销。
蒙牛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尝试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例如加大促销力度、通过电商、O2O到家等业务以及与生鲜新零售平台开展密切合作等。此外,近年来公司在高端化、多元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等方面作出努力,也增强了应对疫情、面对挑战的能力。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蒙牛的应对措施有一定成效。第一季度可比营业收入为171.23亿元,第二季度可比业务的收入为197.6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2%。
分品类来看,常温业务仍是蒙牛营收的大头。报告显示,期内蒙牛纯牛奶收入增速进一步提升,收入为325.65亿元,占蒙牛总收入的86.8%。在鲜奶业务上,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00%。冰淇淋业务收入为22.29亿元,占蒙牛总收入的5.9%。奶粉业务收入22.82亿元,占蒙牛总收入的6.1%。
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乳制品产业链受到强烈冲击,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先前曾对媒体透露,疫情早期对于蒙牛的影响非常大。在疫情过程中,蒙牛由于对所有订单照单全收,令整个集团承受压力,包括喷粉造成的巨大损失、产品销售不畅导致库存增加。
不过,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乳制品行业消费。《2020中国奶商指数报告》显示,随着疫情期间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奶商指数整体提升至62.7分。调研结果表明,疫情期间四成以上的成人和儿童增加了乳制品摄入量,乳品摄入的种类也更多元,超过96%的公众认为喝奶对提升免疫力的作用大。疫情过后消费者对营养的认知和意识有所提升,这从长远来看利好乳品行业。
针对公众健康意识崛起以及多元化的产品需求,蒙牛表示将会继续集中发展高增长潜力品类。
中研网相关分析指出,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乳制品市场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在市场竞争方面,乳制品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市场正面临着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乳制品行业有进一步洗牌的强烈要求,但是在一些乳制品细分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信息化技术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业务拓展接连受阻
近日蒙牛对外两起重要投资接连叫停,引发外界广泛关注。8月24日,蒙牛终止认购“奶酪棒第一股”妙可蓝多,后者在公告中表示,终止发行是在综合考虑最新监管要求、资本市场环境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出,当天妙可蓝多股价开盘不久后即跌停。
随后,蒙牛方面回应媒体称,这次非公开发行终止不影响蒙牛与妙可蓝多的战略合作,同时强调公司持续看好国内奶酪市场。
虽然蒙牛没有在中报中单独披露奶酪业务的收入情况,但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奶酪事业部将原有奶酪品牌全部整合为爱氏晨曦品牌,涵盖儿童奶酪、休闲奶酪、佐餐奶酪及高端奶酪产品,同时推出高端奶酪品牌嘉士德罗(Castello)和液体黄油品牌乐帕克(Lurpak),覆盖消费者全天候的食用场景。
据蒙牛方面透露,整个上半年,在疫情背景下,爱氏晨曦品牌销售成功实现逆势高增长,未来前景可期。接下来,蒙牛“将继续集中发展高增长潜力品类例如高端纯牛奶、低温酸奶、低温乳饮料、鲜奶、奶粉、奶酪等,以及打造有机、低脂、减糖等营养健康品类明星产品。”
去年11月25日,蒙牛宣布将以6亿澳元(约合人民币28.6亿元)现金对价收购澳洲乳品及饮料公司Lion-Dairy & Drinks Pty Ltd(简称LDD)的100%股份。
资料显示,LDD是澳大利亚第二大乳企,也是日本麒麟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在澳大利亚布局乳品业务的主要载体。若此次收购成功,蒙牛可借此纳入多个品牌,并拓展在澳大利亚食品行业的业务。然而,今年8月25日,蒙牛发布公告确认终止收购LDD。
虽然蒙牛爱公告中强调,终止股份买卖协议对集团现时的营运、业务或财务状况并不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但痛失LDD,始终是蒙牛始料不及的。卢敏放在最近一次的公开场合上对媒体表示,“收购未能达成,很遗憾。”
“因为收购是奔着双赢而去。蒙牛致力于构建完整、有竞争力的大洋洲-东南亚区域业务,并且形成更加完善、高效协同的全球供应链。”他直言,LDD作为一个标的,符合蒙牛的战略需求。经过收购前的尽调,蒙牛也非常清楚如何在收购后把LDD做得更好。
据澳大利亚当地媒体报道,澳方不会批准蒙牛对LDD的收购案。乳业专家宋亮先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除了内部因素以外,此次放弃并购的主要原因是中澳关系变化。
但卢敏放相信,今后蒙牛在澳洲、新西兰还是会有很多新的机会。他表示,基于全球布局战略,蒙牛在澳洲的发展与布局依然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产生其他的想法,会有新的合作伙伴出现。”
奶粉板块尚需培育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7年,蒙牛就提出了“双千亿”的目标,期望在2020年可以达到销售额及市值都达到千亿级水平。在此目标下,近年来蒙牛在收购上一直动作不断,先后收购一批奶粉企业以及上游产业链条的牧场,并将自身奶粉业务发展的主动权放在所收购的相关企业上。
去年,蒙牛以40亿元出售了君乐宝,并以71亿收购澳洲网红奶粉品牌贝拉米,希望弥补奶粉板块缺失的同时,进一步进军高端奶粉产品市场。上个月,蒙牛增持中国圣牧,继续加速在有机奶源上的布局。目前,蒙牛所持中国圣牧已发行股份总数约17.8%,已成为后者单一最大股东。
中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蒙牛在全国共设有生产基地40个,并分别于澳洲、新西兰及印度尼西亚设有生产基地1个,年产能合共为975万吨,较去年底仅提升了25万吨。
出售君乐宝以后,今年上半年蒙牛奶粉收入为22.82亿元,较2019年同期大幅减少46.2%。其中,雅士利及贝拉米是主要收入来源。
今年5月,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曾对外提及奶粉业务的发展目标,充满斗志地表示在“三年内要进入国内前三的位置”。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蒙牛过去在奶粉业务上吃了一些亏,在渠道转型当中不够快,但近年蒙牛对奶粉业务进行了调整,包括收购贝拉米、重组雅士利等,并且也跟上整个数字化的转型,其中线上母婴的转型速度有很大提高。对于整体业绩目标,卢敏放表示“要重回蒙牛速度”。
上半年,蒙牛对贝拉米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整合。今年3月,贝拉米上市中文版包装有机婴儿米粉,5月在澳洲上市首款超高端A2有机奶粉,并在6月在澳洲上市超高端有机羊奶粉,
在跨境电商渠道,贝拉米产品已覆盖婴幼儿、儿童、孕妇等年龄段,形成了奶粉、婴儿食品双产品线。但在线下仍然需要继续努力。据蒙牛在中报里表示,贝拉米已获得中文版包装婴幼儿配方奶粉注册许可,首个中文版婴幼儿配方奶粉系列也已于今年8月下旬在中国线下渠道上市。
“接下来,贝拉米将加速拓展中文版奶粉的线下重点渠道,扩大品牌在一至三线城市的知名度及线下分销网络。”蒙牛称。
同为乳制品行业两大寡头,蒙牛与伊利的差距正逐步扩大。目前,伊利尚未公布半年报,但从今年的股价表现来看,伊利上半年股价微涨3.35%,而蒙牛股价却下跌了5.41%。
截至8月27日下午三点半,伊利股份总市值2244.71亿元,蒙牛乳业总市值1404.5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248.04亿元),而去年才登陆港股的中国飞鹤总市值1381.0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227.27亿元),步步紧逼着乳业老二蒙牛。
(8月21日乳企市值对比)
如今,2020年剩下的时间不多,乳制品行业竞争依然激烈,接下来蒙牛该如何抓紧剩余时间加快业务布局、追赶“双千亿”目标,是搁在卢敏放眼前的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