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这些充满温度的街头图书馆,是城市重要的文化微空间!
2020-10-13 睿途旅创 睿途旅创
不知何时开始,"微"已经成为时下的一种潮流。很多被冠以"微"名号的事物频频出现,互联网有了微博,影视圈有了微电影,学习有了微课,看病有了微医,社交有了微信,就连城市这个复杂庞大的系统也开始出现了各种微空间。这一系列"微现象",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影响着人们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且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自1967年“微空间”概念在袖珍公园的研究中提出后,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微空间”的研究多集中于公园、社区等公共空间,而近年来诸如街头美术馆、艺术展、图书馆等城市文化微空间也逐渐成为热点。今天我们就全球街头图书馆进行了搜集整理,一起来看看这些创意的城市阅读空间是如何促进文旅融合的!
街头图书馆(Little Free Library),是由私人或公益组织所设置的迷你图书馆,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创建一个让使用者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的空间,在不受外界打扰的前提下,静静地花点儿时间翻阅、浏览感兴趣的书籍,甚至交换书籍。街头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新宠,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海滩图书馆
2017年,迪拜市政府在Umm Suqeim区域的风筝海滩(kite beach)创立了迪拜首个海滩图书馆,目的是为了居民和游客在享受海滩放松时,一边能欣赏帆船酒店的美景,一边能够放松阅读。
书籍内容涵盖成人和儿童,提供英语与阿拉伯语的精选书籍。该图书馆利用太阳能和自身照明系统进行运作,节约能源。市民可以免费借阅,同时希望,更多的当地居民和外籍人士能够进行捐赠书籍!
迪拜的海滩图书馆,实际上并非迪拜首创,早在2013年8月4日,保加利亚阿尔贝纳度假胜地开放了该国第一家海滩图书馆。图书馆内有超过2500册图书,用10种不同语言书写,可以满足不同国家游客的需求。
海滩图书馆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便可以借阅。游客在海滩上玩累以后,到图书馆取一本书阅读,享受轻松的假日时光。
在中国,也有这么一家独特的海滩读书馆,它就是在中国河北秦皇岛市的阿那亚三联海边公益图书馆,被誉为“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图书馆面积约500平米左右,由阅读体验空间、冥想空间与学术研讨空间三部分组成。
图书馆开馆于2015年5月开放,独自伫立在空旷的沙滩,恍若世界的尽头。这里没有车道和捷径,光着脚踏着沙,一步一脚印,走上几百米才能抵达。
共享瓢虫书屋
共享瓢虫书屋的诞生来自建筑师想为朋友的儿童教育事业出一份力的心愿。建筑师将废弃的共享单车、城市报废的汽车铁皮、环保板材边角料组合,为朋友实现了一个移动的儿童创客课堂。
七星瓢虫是小朋友们熟知的益虫,将瓢虫翅翼打开的方式运用到三轮货架的遮盖开合中,对于小朋友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封闭的内空间合理地设置了陈放展台,上小、下大,正适合儿童坐着阅读。
作为通用的延展功能之一:“微型共享书屋”,这里面的书籍都是通过向好友们征集闲置的二手书籍而来,每人提供一本或多本图书,在图书中可增加关于共享此书的一句话。
共享微书屋可放置在城市的某个空间,他人可以随意阅读,也可以将自己闲置的书籍放置于此,或替换取走自己喜欢的书籍。
共享瓢虫,就像行走在“城市叶片”上的“益虫”,它可以是一个移动的书屋、一个儿童创客课堂、一个便利摊,或者只是带给人们对城市未知进程的一次善意思量…
社区共享小书箱
200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叫Todd Bol的男人为喜爱阅读的母亲在家门口建造了一个小书箱作为生日礼物。书箱有着房屋的造型,里面装满了书籍,志趣相投的邻居们,也可以随时来看书,拉近邻居们之间的距离。
令bol没想到的是,他摆出来的书一本没少,反而多了起来。大家似乎都达成了一种默契,每带走一本书就会留下一本书。
他把自己和图书箱以及围绕图书箱发生的故事发布在网络上,瞬间掀起一股热潮。人们纷纷效仿,在家门口按照自己的喜好设计一个别具一格的小书箱,澳洲迅速有超过5000个社区出现了风格不同、造型别致的免费小书屋,这也成为了澳洲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不仅如此,这枚小箱子很快就引起了ABC News的报导,于是,共享小书屋就这样漂洋过海地去到了全世界…
美国佛罗里达,一只大公鸡昂首挺立代表农场文化
意大利,鲜亮的红色散发着热情气息
新西兰,一股淡雅的田园格调
这些或大或小,或精致或粗犷的书箱就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连接照亮了全世界,它不仅让人体会到阅读的静雅,更让人享受分享的快乐。如今70多个国家、超过40000个街道出现了这样的免费小书屋。
图书电话亭
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的今天,公用电话亭早已失去昔日的功能,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而繁忙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也让人们没有时间或是很难沉下心来读一本书。
于是,国外很多地区将老电话亭和旧书这两件事物相结合,就诞生了颇具创意的“图书电话亭”,不仅可以为那些对纸质书情有独钟的人提供了便捷的阅读场所,也能够唤起人们充分利用旧物的环保理念。如柏林的街头公共书柜、伦敦的Lewisham的电话亭等。
这些“图书电话亭”的使用是免费和匿名的,透明玻璃门里的架子上摆满了形形色色的旧书籍。市民们既可以将不需要的书籍自愿捐赠和分享到书柜中,也可以随时挑选喜欢的书籍带走,而且允许将书保留在家中或转赠他人,不必归还回原处。
能坐的行动图书馆
在寸土寸金的美国纽约曼哈顿双桥区(Two Bridges)罗格斯街(Rutgers Slip),艺术家暨建筑设计师Chat Travieso设置了一个可以让人舒适坐卧的行动图书馆《Word Play》。
以木材夹板打造的《Word Play》设计成座椅的样式,里面放置了约20本由附近学童与住户捐赠的书籍,适合各个年龄层并涵括不同主题。游客或行人路过,可以坐在这里边休息边阅读,让原本承载休憩功能的座椅发挥了更大的价值。
设计师利用视角上的盲点利用视觉技法实现从正面、右侧与左侧欣赏展示不同图案的效果,人们分别会看到“LIBRARY、圖書館、BIBLIOTECA”字样,分别为“图书馆”的英文、中文繁体和西班牙文三种翻译,为这个装置作品增添了些许趣味性外,同时告诉大家:书柜里有中文和西班牙文的书本!
纽约流动图书馆
由纽约艺术家自发办起的流动图书馆(The Reading Project),是一个在地铁里、大桥上、公园随机出现的一个个书堆。没有人在书堆附近巡逻,也没有人检查你是否毁坏,一座座“书塔”开始耸立在纽约的各个角落。
翻开这些书,每一本都夹有一张小纸条。书的主人希望有缘人将这些书带走阅读,如果读完了,只要给他发一份email告知即可。一年的时间里,书的主人共放了250本在纽约街头。最后,他收到了来自30多个国家约80封电子邮件。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读者,包括英国、比利时、新加坡等,都会如约告诉他:“你的书很棒,我读完了,谢谢你的分享。”
坦克图书馆
阿根廷艺术家Raul Lemesoff为了让人们回归文字阅读想到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有趣主意。他将一辆79年的福特牌猎鹰汽车改装成了坦克样子,驾着它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道和郊区巡逻,为任何挥手叫停的路人提供免费书籍。
坦克车上面装载了900本书,各种种类都有,全部都是免费的,只要承诺会好好读它,任何人都可以拿一本。
尽管这辆“坦克”外观霸气,给人战火燃烧的感觉,但它却担负着“用文学促进和平”的使命和重任,Lemesoff称其为“大众教育武器车”,他希望告诉人们:“知识才是最有杀伤力的武器。”
纽约街头小黄帽图书馆
这个位于纽约街头极具当代艺术风格的街头图书馆以小黄帽的独特造型吸引着行人的注意,旨在为路过的行人游客提供一个快捷新颖的借阅形式。
设计师 Stereotank 聪明的设计让书本和行人都免于日晒风吹和雨淋,人们可以从下面钻进去看书。
从外面看,这个下面由三个木板支撑起的圆形房子最多只能容纳两个人。因此,在圆形的盖子上面设计师开凿了很多小洞,好奇的人们从外面就可以看到里面到底藏了什么书。
虽然“小黄帽”图书馆是免费的,你可以任意借阅,但是前提是,取走一本书,就必须要还回去一本,发起这一项目的非营利组织希望能够帮助人们阅读更多的书籍。
对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纽约人来说,这些小小街角图书馆好比是他们可遇不可求的精神“避难所”,回归纸质的阅感弥补了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
Story Pod社区微型图书馆
名为“Story Pod”的黑色木造盒子是一个由镇上社区提供图书资源的微型图书馆,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Newmarket的市民广场上。
在白天的时间里,图书馆免费开放给所有造访市民广场的人们。拉开Story Pod上相邻的两堵墙,如同开启一本书,不管大人或小孩,都能够在这个阅读空间里,静静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他们可以带走或是留下任何书籍,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地方。
到了晚上,管理员会将像阖上书本般关闭这个Story Pod,而其中由屋顶所搭仔的太阳能电池板所供电的LED 灯,将会在Story Pod 里开启,光线透过墙上垂直板条相间的缝隙焕发出来,就像在公园里点上了一个巨大灯笼般,颇有趣味。
街头图书馆虽没有室内图书馆高端大气,却以共享图书的特别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让阅读空间移动了起来,为城市打造了一片行走的阅读“微空间”,一处别样的人文景观,同时也让读书这件看似平凡无奇的事变得更浪漫、更有温度、更具仪式感、更富乐趣。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全民阅读已经作为一项国家重要战略国家战略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街头图书馆的诞生为人们提供了随时随地阅读的可能,也让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而脑洞大开的设计师们更让这些流动的文化空间变成城市中一处流动的风景。
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由睿途旅创搜集并重新整理编辑,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