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西边不亮东边亮 !美国最早下周正式退出《巴黎协定》 中日先后宣布“碳中和”计划
2020-10-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郑青亭
美国总统选举投票日次日,即2020年11月4日,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程序将全部完成。
10月26日,日本首相菅义伟在向国会发表首次施政讲话时宣布,日本将在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完全实现碳中和。当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对这一举动表示欢迎。
联合国发言人杜加里克在所发表的声明中说:“日本首相菅义伟宣布日本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积极发展,秘书长对此感到非常鼓舞,并在此对菅义伟首相的领导力表示赞赏。”
日本宣布这一消息的两周前,古特雷斯曾向联合国会员国发出呼吁,希望他们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提交更雄心勃勃的国家自主贡献计划——每个国家应在其中阐明它将如何减少国家排放,并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声明说,古特雷斯现在期待着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宣布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及一项经过修订的雄心勃勃的国家自主贡献计划书,以赶在定于2021年11月在格拉斯哥举行的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之前发布。
声明表示:“秘书长毫不怀疑,日本拥有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所有必要的技术、财政和工程工具。他相信,日本也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同样的目标,包括通过技术援助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公共和私人融资”。
在日本宣布新的减排目标前一个月,中国宣布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标,也是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长期政策信号。
在中国和日本之前,欧盟也采取了行动。去年12月,新一届欧盟委员会公布“欧洲绿色协议”,提出到2050年率先实现“碳中和”的政治承诺。今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盟情咨文”时表示,为确保2050年实现“碳中和”,欧委会决定将2030年温室气体阶段性减排目标比例从此前的40%提升至55%。
然而,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美国却正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障碍。美国不仅没有做出类似的“碳中和”承诺,还在2017年6月宣布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美国总统特朗普称该协定让美国处于不利位置,而让其他国家受益。
美国政府于2019年11月4日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程序,完成退出需耗时一年。这意味着直到2020年11月4日——美国总统选举投票日次日——退出程序才能全部完成。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在竞选期间承诺,一旦当选,上任第一天就会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重返《巴黎协定》。
2015年12月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C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C内而努力。然而,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警告,温控目标正面临巨大挑战。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的气候预测报告显示,过去五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而未来五年,每年的全球年均气温都有可能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至少高出1°C,且至少有一年高出1.5°C的可能性为20%。
“联合国成立75周年后,世界再次面临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的风险,如气候变化。如果各国不能通力合作,气候变化必然导致相互毁灭。”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王辉耀撰文指出,“目前,中美两国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合作的希望非常渺茫。但联合国的诞生表明,在面临共同的生存威胁时,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转变。”
在王辉耀看来,尽管面临巨大的政治阻碍,但有多种促成合作的办法。在下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各大国应在十国集团(G10)框架下聚集在一起,针对气候问题达成新的共识。“如果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加入现有的七国集团,其代表权将从世界人口的10%扩大到47%,其中包括世界上六个最大的碳排放国。更重要的是,它将弥合阻碍先前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谈判的裂痕。”
王辉耀认为,如果不发挥国际凝聚力,气候变化将成为破坏稳定的地缘政治的“风险乘数”,加剧气候移民带来的人口压力,从而加剧对社会和组织机构的压力,并将开辟新的竞争领域。气候变化还可能通过破坏自然栖息地、增加人畜共患病传播的风险,加大未来传染病大流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