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里华为“蜂拥”智慧城市:分包筑路数字经济,再造城市生命体

2020-11-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林芯芯   

自IBM在2008年提出Smart Planet概念以来,十二年为一纪,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新阶段。根据中国信通院《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9年)》数据,在监测的657个县级以上城市中,433个在推进与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占比达到65.91%。

11月11日至15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在深圳举行。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在出席亚太智慧城市发展论坛时表示:“当前,深圳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广东省的决策部署,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深圳出台了《深圳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建成了4.6万个5G基站,实现了5G独立组网全覆盖。加强城市数字大脑建设,不断增强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表示,软件、模型和算法正在重新定义生产方式,在如今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时代,人工智能已经是新的生产力,区块链是新的生产关系,大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和资料,云计算则是生产工具。在万物互联、慧联万物之时,物联网、互联网、已经商用一年的5G、未来的6G,乃至马斯克的空天互联网等等,都将成为新的“大自然”。

这些技术也在成为智慧城市的底座。按照IDC《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预测,至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相关投资总额将达到1144亿美元,全球智慧城市支出将在2021年开始逐渐提高增长速度,并在2020-2024年的预测期间内实现14.6%的复合年增长率。而中国整个支出,2020年将达到266亿美元。

阿里、华为与平安们的分包生态圈

聚焦5G、物联网、AI、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智慧城市技术底座,阿里、华为、平安、中兴、浪潮、科大讯飞、考拉悠然等在内的多家智慧城市相关企业在11月12日至13日展开了讨论。

阿里云智能副总裁赵正纲指出,大量数据沉积在系统里面,如果不能实时使用,价值就会大大打折扣,过去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运营、重项目轻规划的问题,“一提智慧城市第一反应就是大量地上硬件、服务器、存储、网络、摄像头、传感器、线圈,各种的这种相关的硬件设备,所有人都把这个东西做成一个大项目,一锤子买卖,吃个两三年。”

赵正纲表示,城市大脑1.0是解决单一场景在线化,2.0开始跨场景,3.0进一步将各部门业务场景和数据链条打通,能给公民推送辅助决策甚至主动反馈信息,“去年有一个副省级城市工信局局长跟我讲,他们这个城市光是给各类企业的补贴政策1100条,他说他都搞不清楚,更不要说企业。我们在杭州、在海口做,由人工智能直接主动向符合资格的企业去推送,甚至是信用数据健全的,政府列入了核心目录的,直接向他们自动转款。这些都是下一步城市大脑以及我们城市治理的一个方向。”

问及场景与数据打通后伴随的体量风险问题,赵正纲对记者表示:“我觉得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也是我非常想利用这个机会去声明的,所有我们国家的数据都是严格按照国家的法规,由政府主导、政府管理、政府监控、政府使用。我们就是技术参与方。”

“城市大脑是开放的生态体系,首先由政府主导搭平台,给企业参与建设机会。像无论是阿里,华为,浪潮、中兴以及像中软这样一些软件开发公司都能够充分参与,只是大家扮演的角色不同,我们可能是因为跟政府一起沟通前面的一些顶层规划,还有政府说不错,根据政府采购的法规,由你这边来统一牵线,类似于总集成或者总包的角色。”赵正纲表示。

根据阿里巴巴2021财年第二季度业绩,阿里云营收148.99亿元,同比增长60%,营收占比约10%。调研机构Canalys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阿里云全球市场份额5.4%,位于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之后,在亚太市场则稳居榜首。

目前,由几家巨头合体打包政府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逐渐成为常态。以深圳盐田区政务服务中心为例,今年3月,它和腾讯、平安、华为共同签订了《盐田区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服务项目总承包合同》。

像平安国际智慧城市联席总经理高孟轩表示,平安智慧城市不做底层云,不做硬件,也不做通讯层,主要做应用层,如医疗等场景。中兴通讯政企综合方案部总经理张军对记者感慨:“现在都是这样的,而且大家现在各个都在提生态,都一样的。你不可能啥都通吃,这个是不可能。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需要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整体来进行运作。”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申恒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指出,部分企业本身主营业务与智慧城市无关,但基于国家政策红利做转型,合作推出整体解决方案,通常以生态圈之名分包,继续拓展航空母舰级企业的盈利边界。同时他也表示,智慧城市的主体离不开人工智能,这一市场仍有潜力,伟大的小公司仍有机会凭借真正的技术从小做大。

如何再造城市生命体?

闪马智能科技CEO彭垚在会上提及《看不见的城市》中虚构的55个城市,指出城市本身由人创造出来,但后来城市却反噬于人,城市实际上是人与巨量信息汇聚和流动的场所,城市越大,人与人之间和信息的流动性就越大,在共同的生存空间中,各类消耗和互动随之发生。

在这个不平凡的2020年,阿里云智能数字政府事业部总监任海霞表示,数字成为城市抗疫的护城河,具备城市大脑基建的城市在抗疫期间表现得更为轻松自如。

“在郑州,借助城市大脑,我们用10天的时间打造了7个防疫系统,能够使我们的市民公众快速进入到复工、复产以及抗疫的活动中。在海口,借助城市大脑,我们在2个小时内实现了11822次AI的智能外呼,能够使我们的公务员在第一时间奔赴疫情的前线。在杭州,我们第一次推出了健康码,在48小时内实现1036万次码的发放。”任海霞介绍道。

但在智慧城市的常态发展过程中,也涌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申恒涛表示:“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前景的确无限。但是当大家真正接触智慧城市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它真的不够透明,三无三低。”他指出,无统筹、无生命力、无差异是“三无”,经济效益低、数字化转型成效低、智慧化水平低是“三低”,目前各地不少智慧城市建设存在该问题。

他同时提醒,部分智慧城市目前主要的体现是办事审批效率提高,但是在产业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部分政府投资上亿建设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和服务器,最后搁置无用,“数据中心就是展示的作用,根本就没有把这个数据聚合真正去分析产生价值,为什么?一方面的确大家没有人工智能这种操作系统,第二也没有人工智能人才。一年培养几百个博士都去了互联网科技大企业给他们做业务。有些城市建了信息中心、大数据中心但连个人才都没有,只能把这东西放那里看。”

针对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表示,后疫情时代,智慧城市发展需要去虚向实并且去伪存真,去真正解决中国城镇化、中国“四化”同步发展的现实问题,从效果导向转向效益导向,因为效果往往是智慧城市建设直接的技术或应用目标,但效益指的是经济目标或民生的获得感目标。

单志广透露,目前其团队在参加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的规划、信息化的规划、战新的规划、智能制造的规划,还有新基建规划的相关研究,他表示:“我在很多地方调研,很多地方的领导,很多地方的书记、市长,甚至一些数据局局长对智慧城市真的认识仍然是不够深刻的,仍然是用一种比较粗浅的,过去这种行业的或者辩证的模式在考虑智慧城市。”

在他看来,很多人懂技术,但是不懂城市和经济的发展规律,对城市发展路径的探索应至少占70%的工作,复杂系统的关联和平衡协调才是决定未来智慧城市能真正建成一个航母级系统的关键,需要用自由流动的数据要素倒逼现在科层制的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而且智慧城市将是一个自演化、自生长的系统,不断演进和迭代,每年需要进行调整调优,不能用过去的电子政务思维来看今天的智慧城市。

2020年被视为新基建元年,单志广认为可以用“数据流”来定义新基建,数据流可以支撑物质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成为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的底座。“互联网+”带来流量驱动,“大数据+”带来数据驱动,“人工智能+”带来“算法驱动”,“5G+”带来“效率驱动”,“区块链+”带来“可信驱动”。他最后强调,未来区块链对智慧城市将带来深刻的影响,过去讲上网,现在讲上云,未来很多应用可能都要上链,以解决信息系统的可信能力问题。(编辑:祝乃娟)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