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限购的基金香不香,要不要买?!
2021-02-04 她汇MsC 她汇理财
某粉丝给MsC留言:
MsC,我最近真的烦透了!
我和老公名下有两套房,想离婚再买一套,
结果上海针对离婚三年内购买商品住房出了限购令!
过年想囤点茅台,
茅台也限购了!
好吧,那我就去买点最近火热的基金,
这基金公司也不缺钱啦!
限购,一天最多买2,000元!
嗯,住房、茅台限购MsC不清楚,不过基金限购,倒是可以好好和你讲一讲!
什么是基金限购?
基金限购,一般分两种情况:定额限购和完全限购。
01
定额限购
就是针对大额资金的申购(包括定投及转换入)做了限制,只开放小额的申购。
我们以某只基金的公告为例:
简单来说就是:
各位亲,我们限购了,一个基金账户我不管你是普通申购、定投还是转换入,反正一个交易日只能买入2,000元,超过我们就不接受啦!(就是这么傲娇!)
潜台词:
如果你实在想买,只能是每个交易日买2,000元,慢慢来……
02
完全限购
指的是有些基金,直接就暂停所有金额的申购。
为什么会限购?
实际上,绝大部分基金限购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为了基金的平稳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
市场行情火爆,业绩优秀的一些权益类的基金就会受到大量投资者的青睐,短期内涌入的大量资金会对基金经理的投资布局形成一定的挑战,增加了基金操盘及管理的难度。
而如果无法将这些大额资金有效纳入投资布局中,导致资金闲置,就会摊薄原持有人的利益。
那“摊薄持有人的利益”,如何理解呢?
我们把某只基金比喻成一家公司,最初有10个股东,假设每人都出同样多的钱投资了这家公司:
后来又有10人以同样的出资水平投资了这家公司,但这10位新股东带来的资本闲置,并没有为公司利润创造贡献:
原来每位小股东人均10,000元的利润变成了5,000元,也就类似我们说的利益被摊薄。
所以,基金公司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做出限购这一决定,也真的是为了保护原持有人的利益。
除了上述这个原因,还有些其他情况下也会限购哦:
_ | QDII基金额度限制 |
基金公司投资境外市场也是有额度限制的,大家都看好海外市场时,都想借道QDII基金进行投资,但基金公司外汇额度不够了,就会对基金进行限购甚至暂停申购。
_ | 境外市场休市 |
当基金投资的主要境外市场休市时,一般该基金就会提前公告暂停交易。
例如最近大火的港股市场,当港股休市时,一般主要投资港股的基金就会暂停申购啦!
_ | 货币市场基金节假日前暂停申购 |
由于长假期间,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对象均处于暂停交易状态,而在长假休市前仅有的几个交易日内,基金管理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大量集中进入的现金进行有效的配置。
限购的基金值得买吗?
首先我们要先确认这个基金限购的原因是什么,不要盲目跟风;
再次针对限购的业绩优秀的基金:
对于此类基金,不能只看短期业绩,还要看长期业绩。
另外,还需要看和同类基金相比,这个基金的排名是否靠前?
业绩优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基金投资的主题后续是否还有上升空间?
想明白这些问题,再考虑入手也不迟。
另外对于限购的明星基金经理的基金:
对于这类基金,如果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已经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并且其管理的其他基金尚未限购,那么大家可以研究这些非限购基金的投资风格和风险收益特征,看看是否与自己的投资需求、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总的来说,基金投资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尤其是主要投资于股票资产的基金。
因此即便有些产品有较好的历史业绩及口碑,甚至备受大家追捧,但大家还是要对基金投资的风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不要盲目跟风,尽量选择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避免损失。
风险提示
本文件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不属于基金的法定公开披露信息或基金宣传推介材料。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基金投资有风险,敬请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它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本公司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敬请投资人在购买基金前认真考虑、谨慎决策。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本文件的著作权归汇丰晋信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或者许可他人以任何形式对本文件进行复制、发表、引用、刊登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