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青云科技登陆科创板:诸强环伺下杀出“混合云第一股”,开盘涨超30%
2021-03-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申俊涵
3月16日, 青云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A股市场中的“混合云第一股”。青云科技发行价为63.7元/股,开盘价为76元/股。开盘后,青云科技股价迅速超过80元/股,较发行价涨幅超30%,公司市值达到约40亿元。
青云科技正式成立于2012年4月,是一家第三方中立云计算厂商。在诸强环伺的云计算市场,作为创业公司的青云科技率先布局混合云模式,凭借差异化优势脱颖而出,最终走向上市。另一家云计算创业公司优刻得,则在一年前的2020年1月20日科创板上市。
在青云科技董事长兼CEO黄允松看来,青云科技的上市不仅是对他近十年来创业的认可,同时也给国内的科技创新企业带来示范效应。以往国内资本市场对亏损阶段企业的上市,认可度并不高。但像青云科技这样从事基础层科技研究、并处于亏损阶段的企业,能够成功登陆A股市场,也给其它很多正艰难的从事着科技研发的科技公司以及他们的早期投资人带来希望。
“这个年代没有秘密,青云科技一过关,对类似于我们这样的科技创新企业来说都是利好。我也算是为大家做了一回‘摸着石头过河’的那个人,我把石头摸出来了,沿途还加了标记,兄弟们下次走的时候照着石头走,差不多就也能过河。”他说。
前瞻布局成混合云第一股
在满是阿里云、金山云、华为云等巨头的云计算市场创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青云科技在创业早期有意选择避开公有云的红海竞争,前瞻性地在混合云市场进行布局。
“公有云、私有云都无所谓,取决于客户想要什么。客户拥有的是以服务形式所拥有的硬件,而不再是以硬件形式所拥有的硬件。在高度分散的科技模式里,我们也能创造商业价值。”黄允松说。
据了解,狭义来看,混合云概念指既使用公有云,又使用私有云,并且将公有云和私有云进行资源分工与业务匹配,既可以获得公有云的快速弹性扩展能力,也可以获得私有云的安全可控与合规,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广义来说,混合云可以是任何IT形态之间的相互协同。它是复杂IT在云计算时代的一种延续,本质上是要满足企业对于业务支撑的需求。
多项统计数据显示,混合云是全球范围内的大势所趋。调研机构Mordor Intelligence的预测,2025年全球混合云基础设施市场价值达到1280.1亿美元。而IDC预测,混合云在云计算市场份额的占比将达到67%,同时,Gartner预测2020年采用混合云的企业占比会达到90%。
基于这种趋势,不少海外云计算主流厂商都在制定和推进混合云战略。比如IBM收购RedHat,AWS自2018年推出私有云产品Outposts起也在布局混合云市场,微软推出Azure Stack等。
在国内市场,混合云正成为云计算市场的重要增长点。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1334亿元,增速38.6%,其中中国企业采用混合云的比例仅为9.8%,与全球企业58%的混合云使用率存在较大差距。预计在未来几年,混合云市场将快速扩张,成为云计算的重要的一极。
2014年,青云科技就确定了公、私一致架构的技术体验,这也是其混合云业务的雏形。由于布局较早,在其它云计算厂商近几年确定混合云战略之时,青云科技已经拥有完整的混合云产品线,并在金融、交通、能源、物流等多个行业得到落地。
“公、私一致的混合云架构,让青云科技既能够在公有云交付,又能在私有云交付,用户能够无缝的使用云资源,不用管它来自于公有云还是私有云。听上去很简单,但是目前绝大多数云厂商都做不到,而青云科技从一开始就是这么做的。”青云科技CTO 甘泉说。
甘泉还表示,青云科技跟很多借鉴开源技术的云厂商不同,公司的产品、每一行代码都是自己开发的,这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公司能够在技术水平上赶超巨头的,这些就是客户选择青云科技的主要原因。
作为一家崇尚自主研发的云计算公司,公司招股书中亦能看出其在研发端的大力投入。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1-6月,青云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为3067.42万元、6426.93万元、6954.25万元、3653.03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达12.82%、22.81%、18.45%、25.34%。
私有云业务高增速发展,“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目前,青云科技的主营业务由云产品、云服务两部分构成。其中,云产品主要适用于私有云部署,云服务则适用于公有云领域。在整体业务营收方面,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青云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39亿元、2.82亿元、3.77亿元。2020年上半年,青云科技营收为1.44亿元。
黄允松表示,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公司财务表现有所下滑。但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公司营收表现以及明显好转。“数字化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云计算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他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青云科技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从2017年到2019年,青云科技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分别为5360万元、1.27亿元、1.38亿元。2020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为8058.97万元。
对此,黄允松表示,青云科技的亏损来源主要是公有云业务,也就是招股书中的“云服务”。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IT服务需求,即使亏损这块业务也需要保持。同时,青云科技的云产品业务,在银行、保险、能源、交通等行业上的云解决方案的销售收入,增速是非常高的。“按照这样的增速再过两三年,公司亏损的问题基本会消失。”他说。
据了解,私有云产品的高增速发展,为青云科技的营收带来重要贡献重要力量。例如其超融合系统收入从2017年的5500万元快速提高到2019年的1.56亿,复合增长率达68%,成为公司的主力产品;软件定义存储产品2019年已实现1836万收入,有望成为公司第二个主力产品。
青云科技过去九年的发展,也离不开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据记者了解,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和蓝驰创投是青云科技最早期的投资方。随后,青云科技还陆续获得经纬中国、光速中国、招商致远资本、中金佳泰等的投资支持。
对于青云科技现阶段的亏损,王啸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青云科技其实已经具备盈利的实力,现在仍然选择加大技术投入,是在为将来进行战略布局,所以盈利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评判指标。云计算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赛道,从低渗透率和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来看,以青云科技为代表的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拥有较强产品服务能力的云计算公司都有非常大的机会。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目前市场中真正踏实专注地做技术的人很少,黄允松是少有能坚持的人。市场上还有很多云计算企业曾经做的是 CDN 业务,也叫自己云计算。这个业务能为他们跑量,收入容易做起来,短期有可能成功,但长期来看对整个市场一定是不好的,而且一定是亏钱的。
但黄允松不一样,他是实实在在的做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全部都是跟比较难磕的基础技术息息相关的。要把这些东西老老实实做出来就需要大量投入,不断通过技术解决问题。收入增长一定没有那么快,可是技术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从长远角度看,一旦我们拥有完全自主创新且安全稳定的技术和产品,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必然意味着更多客户对青云科技产品和方案的接受,盈利只是时间问题。”陈维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