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认知障碍患者超5000万,诊疗模式存三大待解难题

2021年10月13日 19:0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朱萍
建立健全医院-社区-家庭-患者有效联动的多层级认知障碍预防干预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北京报道 “针对痴呆前阶段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有望延缓甚至逆转老年痴呆的发生。因此,早筛查、早干预、早诊断、早治疗是认知障碍疾病防治工作的核心。”近日,在一次行业会议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杨爱平指出。

实际上,认知障碍疾病是目前我国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重大疾病之一,进行性的认知功能下降会导致生活、工作和社会能力减退甚至丧失,认知障碍疾病是我国不可忽视的重大健康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以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认知障碍为代表的认知障碍疾病呈现多发、加速增长趋势。认知障碍疾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现有认知障碍患者5300多万,其中痴呆患者达1507万,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为3877万。

为减缓痴呆和认知障碍的发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0年发布了《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认知障碍科普知晓率达80%,社区(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明确建立健全患者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社区管理、医院管理相结合的预防干预模式。

但我国目前认知障碍疾病的诊疗模式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杨爱平认为主要有以下几大问题:一是认知障碍疾病专科人才梯队建设薄弱,缺乏专科人才培养体系;二是认知障碍疾病诊疗模式尚不健全,各级医院缺乏对认知障碍疾病进行专业化诊治的中心,导致疾病识别率低,诊断延迟;三是认知障碍疾病诊治缺乏全国统一的规范标准及有效质控管理措施,导致认知障碍疾病的规范化诊治不足,无法保证不同地区和不同层级医院对认知障碍疾病的有效、均质化诊治。我国认知障碍疾病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极大阻碍了疾病的早防早治,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特色的认知障碍防治人才体系亟不可待。

杨爱平进一步指出,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中要突出两个特点,第一个就是依次构建适合认知障碍疾病特点的标准化能力建设模式,需要参照国家总体的供给侧改革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基于我们的能力建设,延伸到认知障碍疾病诊治的上下游,延伸到疾病的前端。

据了解,在上述背景下,我国也成立了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

该中心联合了国内神经内科和认知障碍疾病方面的知名专家,形成项目专家组,同步启动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探索建立认知障碍疾病专科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多学科协作的诊疗与照护服务团队,依托现有的卫生健康资源,按照网格化的布局管理,搭建分级分层的认知诊疗中心,形成区域专科群,集中力量实施人才培养,重点解决县域基层问题,不断提升基本诊断与治疗技能水平,同时通过数字化诊疗工具为基层赋能,逐步实现人才队伍的动态可视化管理,进一步探索项目的增值服务,为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良性的闭环管理能力建设模式。

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项目计划通过产学研医用转等多种合作形式,与国内专注认知数字疗法产品研发与应用转化的六六脑团队以及其他聚焦认知障碍疾病诊治的相关企业合作,力争在5年时间内建设超过2000家不同层级的认知中心,培养2500-5000位认知中心专业人才,以医院的神经内科为核心,连同精神科、康复科、老年科、心内科、内分泌科乃至儿科、妇产科等相关科室以及相应的专科医院,建立健全医院-社区-家庭-患者有效联动的多层级认知障碍预防干预体系。

不过,杨爱平也强调,推动建立认知中心,要先建中心,加强体系化、规范化能力建设,然后再往下游延伸,体现能力建设成效。能力提升了之后一定要充分利用起来,改变以前的那种单纯的就培训做培训,缺乏绩效管理的模式。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