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生态创新“深圳样板”:中国首个国际疫苗创新中心落成

2021年12月04日 22:3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朱萍
创新中心将对公众全面开放,助力提升公众对疫苗的科学认知,促进创新疫苗的引进和接种,满足湾区民众的健康需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深圳报道 大湾区国际疫苗创新中心建设,体现了疫苗创新合作,为疫苗知识的大众科普教育、疫苗产业科技化创新与创业互动提供了依托的平台。“大湾区作为国家经济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试点地区,肩负着尝试创新思维、探索创新路径的重要使命。” 12月4日,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李斌在大湾区国际疫苗创新中心开幕式上指出。

法国驻华大使罗梁发来贺词称,公共卫生合作尤其是疫苗合作是法中关系发展的优先重点之一。谅解备忘录的落实以及如今国际疫苗创新中心的落成无疑将进一步促进法中两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疫苗领域的合作。“这一新落成的国际疫苗创新中心将推动大湾区相关产业各利益攸关方加强对话,协同增效,从而为法中公共卫生领域合作贡献力量。”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全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巨大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现阶段,疫苗作为凝聚众多专家共识的疫情“最终解决方案”,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加快疫苗创新,鼓励疫苗产业加强科研攻关,提升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断提升疫苗应急技术能力建设,提高传染病疫情处置的能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落实中法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打造国际疫苗创新的试验场

疫苗创新中心的创立始于2019年11月,在中法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疫苗创新战略合作备忘录》在人民大会堂签订,提出要促进创新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助力深圳建成国内首个世界级的疫苗创新中心。

作为全国首座结合科技与艺术展示的实体疫苗博物馆,创新中心将对公众全面开放,助力提升公众对疫苗的科学认知,促进创新疫苗的引进和接种,满足湾区民众的健康需求。

创新中心作为一座向公众开放的疫苗博物馆,占地3021 余平米,共设计了14个展示点位。同时,结合多媒体数字技术、雕塑艺术、多米诺骨牌、沙盘和模拟还原等全面展现了一幅幅人类疫苗创新战役的恢弘画卷。

据了解,该疫苗博物馆也是一个科技艺术馆,创新中心对公众全面开放的同时,也将作为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将“科技+艺术+人文”结合的沉浸式体验,有效助力提升公众对于疫苗的科学认知。

根据国际经验,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其一大标准在于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有10%。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场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民战争,也是一场公众科学素养的大考。

业内人士认为,创新中心在推动疫苗知识的普及的同时,也将有力促进公众的预防接种意识,推动整个疫苗行业向前发展。

“第一届大湾区疫苗峰会发出的是‘加速疫苗创新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的倡议,今年我们将看到更多的成果落地,作为中法疫苗创新合作备忘录合作内容之一,大湾区国际疫苗中心落成,成为非常多元化的创新平台,承载着架起中国与全球疫苗创新的桥梁,助力中国疫苗全力创新升级。”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冯子健在大湾区国际疫苗创新中心开幕式上指出。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疫苗作为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细分领域,也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赛诺菲巴斯德大中华区负责人张和平表示,期待创新中心成为国际疫苗领域新思想、新探索的策源地与孵化器,以及更深入开展全球合作的试验场与加速器,实现更多惠及全民健康的真正突破。“创新中心的落成是赛诺菲巴斯德在华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进一步兑现了赛诺菲巴斯德一直致力于通过疫苗创新守护中国公众健康的坚定承诺。”

事实上,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企,赛诺菲巴斯德扎根深圳多年,早在2007年,赛诺菲巴斯德就投资12亿元,在深圳建成了国内首个且目前唯一由外资投资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疫苗工厂实现了流感疫苗的本土化生产。多年来,赛诺菲巴斯德一直与深圳市政府展开密切合作,助力深圳成为“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公共卫生管理及疫苗创新示范区”,打造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板”。

释放生态创新的溢出效应 推动疫苗行业全链路创新升级

事实上,预防接种被公认为最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手段之。中国自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以来,成功地消除了天花等传染病,大幅降低了乙肝、百日咳等传染病的发病率,这些都证明了持续而广泛的疫苗接种对控制、消灭疾病有显著成效。

随着国家免疫规划的深入实施,免规疫苗种类由最初的4种扩大到13种,接种剂次增加至22到25剂次,频繁出入接种点成为了新生儿父母的日常。

名目繁多的接种项目和门诊大厅拥挤的人群,常常让家长们身心俱疲;对疫苗缺乏科学认知、不知如何选择疫苗等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有接种需求的成年人群。此外,卫生监管部门和接种医生也面临疫苗信息难以追溯、工作繁琐容易忙中出错等难题。

2021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要求,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疾控体系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充分调动机构和人员积极性。

与此同时,张和平指出,企业要发展需要行业的发展,也需要生态链的完善,这个生态需要大家共同来创造。产业的紧密链接与协作,为数字化健康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创新中心展示的5G智慧化接种门诊与无人疫苗接种系统就是由13家创新生态联盟合作伙伴联合打造的,综合了从疫苗进入接种门诊前的研发生产、冷链物流、电子标签全程追溯到疫苗进入接种门诊后的接种云端登记、智能预检、无人接种一体化、远程医疗等功能,减少了疫苗接种的复杂环节,提升了疫苗接种效率,率先勾勒出了未来疫苗接种的智慧化全场景。

在现场可以看到,创新中心展示的无人接种舱,不需要人就能注射疫苗。

张和平希望,借助疫苗创新中心这一空间,建立一个生态,形成一个创新联盟,共同升级公共卫生的软硬基建。

 “创新中心接下来将承载更多商业孵化和创新科技孵化功能,支持领域内的创新技术及成果展示、企业路演、投资对接、人才培训等,助力疫苗创新创业的开展,赋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张和平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要实现这些创新一定会对于基层计免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于数字化的新工具和新技术进行熟练地掌握,需要让自己变得更敏捷,在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上不断探索、试错、迭代,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还需要有更优秀的沟通能力,借此推动创新的发展。

事实上,依托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数字科技将对公共卫生与医疗行业带来巨大变化。长远来看,各类技术的有机结合有望大大提升疫苗的研发、供应链、物流、接种等各方面的效率,由此为多个场景的公共卫生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相信在政策鼓励与社会需求的双重加持下,数字新基建势必加速并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一大看点。(实习生胡冰月对本文亦有贡献)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