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C|“与癌共存”时代到来?微小残留病灶检测推动癌症精准治疗

2021年12月04日 11:5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朱萍
越来越多人将“与癌共存”,对于后续的癌症复发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北京报道“MRD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即微小残留病灶。通俗来讲,是指癌症治疗后残留在体内的少量癌细胞。由于这些残留的癌细胞数量可能很少,不会引起任何体征或症状,甚至这种微小残留病灶有时通过CT影像是看不到的,但它们有可能导致癌症复发。” 近日,至本医疗首席运营官卢磊磊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癌症慢病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人将“与癌共存”,对于后续的癌症复发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哪个时段内会出现复发转移?这对于患者的生存来说尤为关键,如何监测对医生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国外研究表明,MRD检测能够比传统的CT影像学更早鉴定出疾病复发风险,在不同的癌种中,具体的提前时间为,鼻咽癌6个月,乳腺癌7.9-11个月,胰腺癌6.5个月,肺癌70天-5.2个月,结肠癌167天-10个月。

为此,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的癌症患者,只要想早于影像学发现癌症复发和转移症状,通过MRD检测即可以医生及时调整攻克癌症方案。事实上,早在20多年前,我国就有流式细胞术进行MRD检测,但随着NGS技术的逐渐成熟,这种更加精准的检测手段不断在癌症领域开拓新的应用场景,迭代传统的检测技术,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MRD检测,研发相关产品,如不久前,至本医疗推出的个体化定制MRD检测产品;泛生子作为血液癌症MRD的临床诊断工具Seq-MRD等。

而近年来MRD检测逐渐得到发展,因美纳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这实际上得益于技术的创新级市场的不断扩大,企业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的结果。“其实我们的业务是基于朋友圈的,运用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整个测序技术的普及,成本也将越来越低,这比半导体的摩尔定律降得更快。”

MRD检测风口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457万例,死亡超过300万例。另据估算,中国的存量癌症患者大概在2000万人,这些患者通常会面临癌症复发的风险。以中国常见的癌种肺癌为例,早期患者在经过了手术或者放疗后,影像学上已经没有看到病灶,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可以认为他是“治愈”的。但实际上,这部分的病人里大概有60%~70%的患者,大概在三年之内会出现复发转移。

而癌症复发本质上是因为患者接受标准治疗之后,病灶位置仍然存在的MRD,在其被重新激活后,最终导致了患者的癌症复发。

MRD释放出的ctDNA会携带有癌症特异性的低频突变,通过NGS测序就可以比较准确的从血浆的cfDNA中找到哪些是来自于MRD的ctDNA,再根据ctDNA的含量判断MRD的存在情况。

实际上,MRD并非是近两年才刚刚兴起的新概念,早在2000年前后浙江大学儿童医院血液癌症中心主任汤永民教授团队就在国内开展微小残留检测。而在国外也有相关产品得到了监管机构的认可,2018年9月,Adaptive Biotechnologies的clonoSEQ获FDA批准,用于进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或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MRD检测。

而之所以多年来,MRD检测在行业内的关注度有限,是由于过去ctDNA检测MRD的方法论尚未成熟,临床研究数据不够完善,行业也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而且测序成本也居高不下等多个原因造成。

但随着NGS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2020年下半年开始MRD监控相关临床数据的陆续披露,这个领域也逐渐被关注。

李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企业科技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带来的成本大幅降低是其中主要推动因素。“如今,运用目前因美纳全球最高通量的测序平台NovaSeq 6000,最快只需要24小时,以600美元的单位成本便可完成一个全人类基因组的测序,这相较于2007年因美纳刚收购位于美国的索来萨公司时需要花费1亿美金去测定基因组,完成了在单位成本上的巨大飞跃。而此前1990年全世界六国科学家第一次测定人类基因组时,花费了11年近30亿美元。” 

概言之,测序成本下降带来的应用规模扩大,进而形成更为庞大的大数据,推动临床医学应用和药物开发;反过来,临床医学应用和药物开发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后,又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病患接受基因检测,进而形成一个行业的良性正向循环,推动整个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

 “微小残留病灶(MRD)作为癌症复发的预防检测方法,面对的是一个更庞大的术后存活的癌症市场。至本医疗作为行业内快速进入赛道的企业,希望未来能以数据驱动作为出发点,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数据与MRD结合,克服重重困难把带到高科技的检测方法带给患者。”卢磊磊表示希望更快地让患者获益。

精准治疗

除了癌症的复发监控,伴随诊断是精准诊疗的另一片海蓝市场,如至本医疗针对NTRK融合基因的伴随诊断(CDx)试剂盒是与跨国药企拜耳联合开发的,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了包括与监管层在原有的注册体系下的突破等很多问题,但最终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授予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这是中国首个Larotrectinib的伴随诊断试剂盒,将有助于识别NTRK基因融合阳性的癌症患者,并有可能通过Larotrectinib的治疗取得临床获益,也开创了利用二代测序技术、与抗癌症药物捆绑的伴随诊断试剂盒的先例。

Larotrectinib是在美国(2018年)和欧洲(2019年)获批的全球首个用于治疗TRK基因融合的成人和儿童癌症患者的口服TRK抑制剂,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NS)癌症中显示出高缓解率,且持续缓解时间超过四年。

TRK融合癌症是一种罕见的癌症,TRK融合癌症不局限于某些组织类型,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能发生。在多种成人和儿童实体瘤中TRK融合癌症的发生率差异巨大。TRK融合癌症的成因是一个NTRK基因与另一个不相关的基因融合,从而产生异常的TRK蛋白。这些异常的蛋白又叫TRK融合蛋白,具有构象激活的特性,可持续过度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下游。无论癌症的原发部位如何,这些TRK融合蛋白均能促进癌症的扩散和生长,导致形成TRK融合癌症。

卢磊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之所以选择做该产品,是因为该药物2018年10月份在美国上市的时候价格昂贵超过百万元,为此,希望能够精准地找到真正有融合的患者患者使用,而不是让未有融合的患者使用浪费资源及费用。

 “至本医疗此款伴随诊断试剂盒能很好地解决了抗癌症靶向Larotrectinib在亚洲人群中融合率平均只有千分之四的现状。”与此同时,卢磊磊还透露,预计未来至本医疗将有更多的不限癌种靶向药和伴随诊断试剂盒投入研发和商业化。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