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资国企丨专访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持续推进国有企业转机制增活力

2022年05月13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洪晓文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以视频方式召开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会议表示,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决定性进展,主体任务完成进度超过90%。三年行动将如何实现高质量“收官”?如何认识改革遇到的难点?围绕各方关注的重点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对中山大学副校长、管理学院教授、企业研究院院长,广东国有经济研究智库理事长李善民进行了独家专访。

李善民。资料图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21世纪》: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你认为需重点聚焦哪些问题?

李善民:今年国企改革的重点工作可围绕三方面展开:

一是优化布局,加快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一方面,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以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以业务做强做精为重点,持续推动重点领域专业化整合,以解决部分行业依旧存在的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中央企业的强强联合,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不断增进中央企业在国际标准、行业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此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提升。

二是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机制改革和中长期激励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从第一批的9家混改试点到第四批的160家试点,混改试点企业由点向面梯次铺开、范围全面扩大,呈现明显加速、向纵深推进的态势。但“混”是第一步,“改”才是关键,转机制增活力才是最终目的。同时,建议通过制定“引资本”“转机制”“IPO上市”等混改三部曲,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治理结构制衡化和内部机制市场化。

三是强化合规,以治理完善、经营合规、管理规范、守法诚信的法治国企为目标,推动国有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从组织机构职责、制度建设、运营机制、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将软约束提升为硬要求,将国有企业的合规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化。

《21世纪》:这个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李善民:一是如何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机制”。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侧重点强调国有企业微观层面的“改机制”,即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全面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在此过程中,一些企业走得快一些、做得好一些,也有企业走得慢一些,面临的改革困难多一些。但是引进非公资本、取长补短推进机制改革的思路没有变,因此做得好的企业需要将机制改革持续化、动态化,将改革的步伐与市场变化、企业实践变化保持一致;尚未达标的企业则应抓紧剖析存在困难的深层原因,切实落实机制改革给企业发展注入动力。

二是如何广泛带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既包括国有企业引进非公资本,也包括国有资本参股非公企业。通过市场化重组等方式,围绕国有资本布局和企业发展战略,以双方自愿互利的市场化原则入股非国有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国有资本应在助力民营企业纾困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如何以国有资本为纽带,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随着国资监管职能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转变,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进一步强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角色和功能,运用并购重组战略手段,从产业层面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产业链上端、价值链高端、创新链核心以及技术链的关键,从微观层面推进金字塔持股、交叉持股、连锁股东或内部资本市场构建,优化产业链布局,增强产业链创新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本市场是整合国有资本的有效载体

《21世纪》:并购重组的战略手段如何与资本市场进行有效联动?

李善民:国有资本的并购重组是我们团队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研究的主题。我们认为,并购重组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十分重要的方式。例如,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混资本”是“改机制”的前提,并购重组是实现“混资本”的重要手段。并购重组作为市场化手段,可快速推进股权转让、混合,激发相关利益主体的活力,对于激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能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国企改革思路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以国有资本为主体推进并购重组,不仅包括了国有企业内部的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也涵盖了外部与非公资本之间的战略性进入或退出,并兼顾到不同国有资本主体并购重组的异质性,拓宽了国有企业改革范畴。

资本市场作为资本优化配置的平台,是整合国有资本的有效载体,服务国有资本并购重组。第一,资本市场为国有资本形成与转化提供流动性,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使实物资本更具流动性,从而使得搜寻交易者、标的定价、资产转让的过程更加便利;第二,资本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提高了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通过价格机制引导国有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加快在落后产业中的退出速度,进而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第三,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为国有资本并购重组筹集增量资本,为国有资本并购重组拓宽权益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进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第四,资本市场的治理功能提高了国有资本并购重组的决策质量,能够有效缓解国有资本并购重组中的代理问题,同时还能促进并购后目标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21世纪》:从整体来看,如何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的提质增效?

李善民:实现国有资本提质增效的关键在于管好资本的布局、运作、回报和安全,强调党的领导。一是聚焦管好资本布局,构建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二是聚焦规范资本运作,构建国有资本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体系。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产权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推动国有资本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理顺国有资本运作的监管链条。三是聚焦提高资本回报,构建国有资本高效运营体系。坚持以服从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通过股权运作、价值管理、有序进退,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四是聚焦维护资本安全,构建国有资本全链条监督体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加快打造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五是聚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构建国有资本控股、参股企业党的建设体系。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融入管资本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国有资本始终服从服务党和人民利益。

未来要聚焦两类公司发展,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质量和效率。“两类公司”是国有资产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在“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的三层国资监管框架中,“两类公司”是构建政府与企业“一臂之距”的核心,是体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分水岭。未来需要更清晰地区分两类公司的功能定位,通过市场化改革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紧密围绕产业链的集聚和升级发展进行资本布局,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质量和运营效率。

加强广东国企与民营企业创新协作

《21世纪》:广东省国资委提出,至“十四五”时期末,力争全省10家左右企业进入世界500强、25家左右企业进入中国500强。你认为广东应如何达成这一目标?

李善民:首先,广东省应着力提升国资国企的竞争力。一方面,支持企业自身充分把握互联网、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勇于参与市场竞争,通过组织变革、商业模式变革等方式实现降本增效,不断提升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的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资国企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广东省还要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通过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广东省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贯通,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次,广东省应持续推动国有企业创新发展。一方面,国有企业应依托其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创新风险抵抗能力,发挥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中的领头羊作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其与大学、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源链接功能,搭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加大基础研发投入,以充分保障广东省的基础研究供给,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科技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挥广东拥有众多创新活跃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如华为、大疆等的优势,广东国有企业要不断加强与民营企业的创新协作,通过交叉持股、研发联盟等机制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上下游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创新的新格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