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谈剑锋: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下好创新周期“先手棋”

2022年05月19日 20:5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俊
5月17日,全国政协召开了“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上,谈剑锋做了主题发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俊 实习生 张富帅 北京报道

5月17日全国政协召开了“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为数字经济发展吹春风。

全国政协委员、第五空间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谈剑锋在此次专题协商会上,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为主题发言。

“走自主可控的创新之路”是谈剑锋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信条,在他看来关键技术要去克难攻坚,而非投机取巧。这次会上,他提出要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尤其是面向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元宇宙等新兴场景,开展相关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和联合攻关,打造自主可控的协同创新链,赢得创新周期“先手棋”。

信息安全技术出身的他,对国家网络与数据安全有天然的敏锐度,新技术如何发展布局,如何搭建与之匹配的网络数据安全体系,都是他所关心的。2018年11月1日,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谈剑锋发言时围绕“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建设,助力网络强国战略”总结了国内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三低”问题,并提出建议。

履职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年,谈剑锋持续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全国政协的座谈会多次出现他的身影,一直输出优质提案建议,多份被采纳并在实践中落地。

这次“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谈剑锋,他提及目前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一些难题,比如“缺芯少魂”,操作系统、数据库等领域的国产化尚未从“能用”跨越到“好用”,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等。因此,需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资源力量加大攻关力度,面向新场景加快布局,早日推动核心技术发展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同时也要实现“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形成正向循环”,打好科技、金融、财政、税收、产业等方面政策“组合拳”。

受访者供图

瞄准人工智能、新一代半导体、量子计算等 加快布局

21世纪: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十四五”时期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如何,在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环节还有哪些亟待完善、加强的?

谈剑锋:近年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问题深受各方关注。由于这五十年,美国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发源地,主导着全球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进程,掌握相关产业链的话语权。相比于美国,我国近年来虽然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长足进展,但部分还存在不足,这里面既有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也有面向产业发展的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卡脖子”问题,一般来说,由《瓦森纳协定》等禁运限制对我国出口的高新科技,给相关产业发展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领域,还有不少关键环节依赖国外,有着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首当其冲就是“缺芯少魂”,其中最突出的是“芯片”问题,由于芯片产业链冗长复杂,短时期内全部突破难度大,成为困扰我国最大的技术性问题。其次是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领域,国产化均已取得突破性发展,但市场仍由国外供应商占主导,由于缺少大规模验证,尚未从“能用”跨越到“好用”,相应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就谈不上完整,另外就是部分基础材料、关键元器件、传感器等关键共性技术领域,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信息技术与市场应用场景融合方面,如各类专业应用,主要需要积淀专家知识及应用数据,换句话说需要市场来“试错”、需要时间来“证明”,这方面我们也还存在欠缺,同样需要加大投入期待早日取得突破。

21世纪:你提到面向新兴场景,要开展相关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和联合攻关,打造自主可控的协同创新链,赢得创新周期“先手棋”,这个“先手棋”的关键是什么?接下来如何布局?

谈剑锋:加快核心技术突破,是抢占信息时代发展主动权、竞争主导权的关键所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外部风险的先手棋。

“先手棋”在于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资源力量加大攻关力度,可在这三类“新”上布局:一是场景“新”,传统领域领跑较难,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领域各国均处于同一起跑线,我们加大科研投入,存在领跑的可能。二是范式“新”,如新一代半导体、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可能带来科技范式转换,实现原创性突破将引领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三是模式“新”,如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调整产业发展理念,通过改变产品的组合方式,利用我国超大市场优势,改变既往的产业数字化形态。

总而言之,在关键领域坚持自主创新,以5G/6G通讯技术为榜样,早日推动核心技术发展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21世纪:目前还需要哪些配套政策措施对“先手棋”加以支撑?

谈剑锋:本次会议上也强调“培育良好产业生态”,实现“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形成正向循环”。这就需要强化政策支撑保障,打好科技、金融、财政、税收、产业等方面政策“组合拳”,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尽早形成政策协同、上下联动、资源整合的工作格局。

创新离不开人才、资金和平台的互动,首要的是要有完善科技人才政策,着力人才的发现、培养、管理、激励机制,力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进而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其次是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创新、资本三者的深度融合,提升金融对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最后搭建高效创新平台,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天堑,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转化能力。

数据治理中确权应排在“C”位 要推动数据权属明晰化

21世纪:面对难以完全使用国产自主产品的领域,你提到落实分级分类管控机制,如何落地?

谈剑锋:分级分类管控机制的设想来源于在信息安全领域中使用的等级保护办法,采取等级化管理方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我国早在1994年就首次提出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安全等级保护”概念,经过近30年持续迭代发展,该措施被证明行之有效,有力地保障了基础信息网络及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如今,等级保护办法不仅用于信息系统,还拓展到网络设施、数据资源等,已成为我国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工作方针。

随着产业的分工细化及融合,产业链供应链更为动态复杂,由于产业链是以区域为主体的产业内及产业间分工网络,而供应链是以企业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关系,因此不能照搬信息系统的等级管理办法,需要遵循发展规律采取更为妥当的管控措施。建设新型机制的核心要点在于分级分类的指导措施及应急预案,也就是针对不同用途的信息技术类别,确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构建适配的安全数据库,及时收集信息采集实时监控指标,给予风险因素评估模型,实现动态风险评估,根据影响程度进行风险等级预警,给予专门化的分级分类指导,制定防控决策和应急预案。通过这个机制的合理运作,不仅有助于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同时也有利于识别堵点及难点,还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21世纪:你一直强调网络与数据安全的问题,据你观察,目前我们在哪些重要场景中存在数据安全的隐患?该如何解决?

谈剑锋:数字技术和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数据安全也成为事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已先后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数据安全立法体系已逐步完善,政务数据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均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向特定场景的基础性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尚有不足,如个人生物特征、医疗健康、车联网地理信息等数据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隐患,相关领域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

要保证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一是要加强制度保障,进一步细化数据管理规则。二是要提升数据安全防护水平,尤其是服务特定应用场景的数据安全。三是要切实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升信息技术领域的自主化能力。四是提高本土网络安全行业的发展水平,持续加大安全投入,加快网络安全技术的创新与协同研发。

21世纪:这次协商专题会中,不少委员提到厘清数据所有权、使用权、运营权、收益权等,你之前也建议推动数据权属明晰化,尽快设立国家“数据银行”。目前在实践中,数据权属的难点在哪?建立数据银行的话会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吗?

谈剑锋:数据不仅是数字经济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数字产业发展的必备基础。要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必然需要发展与治理同行,其中机遇与风险并存。数据治理中确权应当排在“C”位,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产权制度,数字经济也不例外。数据只有经过确权形成清晰的权利边界,才能约束和规范数据处理主体的行为,并界定数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但也要看到数据确权不易,不同于传统的生产要素,数据具有无限可复制、使用非排他、利用无损耗、灭失无依据等特点,使得产权边界不清、归属难定,带来交易成本不明、风险不可控、流转规则难定等现实问题

涉及个体生物特征或者医疗健康数据,尤其已经汇聚的数据应当认定为公共产品。简单来说,个人生物特征数据实际表征的是身份识别,平台已收集的数据的所有权属于平台还是个人,尚属个案难题,但平台若已收集一群人的数据,那就不只是权属争论,更是涉及到需要维护公共利益及公共安全的情形,而且这些数据并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就应该由政府来解决这类问题。

因此,我建议推动数据权属明晰化,尽快设立国家“数据银行”,优先收储个人生物特征、医疗健康数据等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的数据。一是有助切实推动数据权属认定工作;二是集中收储作为重要数据或核心数据来严格保护,也有利于达成“双碳”目标;三是严格审计数据使用情况并透明化,降低公众对“刷脸”数据不可控的焦虑;四是提供身份认证的公共服务,集中认证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增强数据治理能力和数据监管水平。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