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能力强、资产质量高、安全程度高、市场估值低:银行业为何出现四大显著背离现象

2022年09月30日 10:3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愿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2021年,我国银行业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把时间拉长看,最近十年或者二十年中国银行业总体上也交出了非常令人满意的答卷。”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伟近日在《清华金融评论》举办的“2022中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并指出了我国银行业经营过程中存在四个比较显著的背离现象,因此需要客观、辩证地看待我国商业银行交出的满意答卷。

一是银行盈利能力和经济增速呈现背离。总体上来看,最近几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在下降,但是银行业净利润增速却是在上升。

“银行是一个周期性比较强的行业,如果把时间拉长来看,在经济上行周期,经济好、银行业绩好,但是当经济下行时期,对银行业的利润并没有很大影响。”张伟表示,综合2020年、2021年两年来看,如果把2020年这一特殊情况剔除掉,这几年我国银行业利润增速是上升的,与GDP增速下降趋势有一个背离。

张伟分析称,造成这种背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是我国银行业是以存、贷款业务作为利润主要来源,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但是没达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所以在经济下行时候,利差并没有明显缩窄。

在此次论坛上发布的《2022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报告中的专栏文章也对此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商业银行所处的重要地位;二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增强;三是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仍是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国的商业银行赚钱能力较强,但银行股在股市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文章同时指出。

中金公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张帅帅在此次论坛上表示,赚钱能力是绝对金额的概念,确实很大,但是如果从ROE的角度看,并不是如此,“当下银行业ROE水平一直在往下走,同时资本市场对银行股的估值较低。这说明投资者认为银行业的赚钱能力不强,或者说不可持续。”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在此次论坛上预测称,2022年中国银行业的盈利增速大约在百分之五、六的水平, 与宏观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二是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和微观经济主体表现有所背离。张伟表示,从监管指标来看,银行资产质量仍然比较强健,这和我国微观主体经营情况实际上是有所背离:一方面,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非常稳定甚至稳中有降;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经营状况不是非常稳健。

“这也就意味着,企业信贷资金变化情况并未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一方面说明我国银行业具备良好风控能力,但另一方面也表明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有一些隐忧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张伟称。

廖志明表示,近几年来,尽管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滑,但在疫情影响下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因此不良贷款面临的压力也相对较大。“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面临的压力普遍有所上升,实际上,这个压力始终存在。”

三是银行经营安全程度和整个金融体系风险程度之间存在背离。一方面,从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来看,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在攀升,银行业经营稳健,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国金融体系风险有所增加,这存在比较明显的背离。

四是我国银行业经营业绩、盈利能力表现和资本市场估值呈现背离。张伟表示,以上市银行为例,银行的市净率和市 盈率比例非常低,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

为什么我国银行业估值上不去,张伟认为,这表明市场上投资者对我国银行业估值有比较理性、比较公允的判断,尤其从面向未来来看,说明我国银行业还是有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需引起关注。

《2022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报告的专栏文章认为,A股上市银行估值持续低迷,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银行业创新“故事”缺乏吸引力,以及海外银行利率长期以来接近零或者为负不无关系。

“为什么现在投资者不愿意给银行从PB到PE这样一个估值,我觉得可能还是一个成长性的问题。某些机构如果能非常快速的去组织分配相关的人力、科技、管理要素,去迎合趋势、获得相关的发展,其实投资者是愿意给该行成长性溢价的。”张帅帅认为,比如过去两年市场都看好财富管理这个赛道,但财富管理转型非常困难,从C端财富管理转型来看,它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过程,是一个“一把手”工程,需要巨大的、前期战略性投入,并且需要3至5年的利润忍耐期,因为它短期可能没有成果产出;再比如,如果某个民营银行能上市,其实投资者也愿意给到25倍至30倍的PE,这与十几年前中资银行有几十倍PE的情况一样。

“归根到底,就是中资银行同质化非常严重,缺少更多差异化的银行,他们提供的金融产品都是类似的。从差异化的战略到差异化的报表,可能中间缺少一个执行力的问题。”张帅帅表示。

报告最后对于步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我国银行业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议:

第一,传统上银行依靠资产规模持续扩张的方式实现增长已面临诸多限制,同时国内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利率水平的下降使得银行业面临净息差收窄的趋势,因此银行需要拓展新的空间。一方面,银行应特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维护净息差稳定;另一方面,银行要着眼长远发展,拓展非息收入来源,提升非息收入占比,以弥补息差收窄的影响。

“近年来,财富管理作为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银行轻型化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预计未来更多银行将在该领域加大发力。”报告称。

第二,银行业要始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宗旨,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动让利企业外,银行在全力支持国家重大战路项目建设,把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国家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先进制造业、战路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服务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乡村振兴、“新市民”等重点领域,要加大力度,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银行要找准各自定位,进行差异化经营,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转型模式。大银行应避免同质化竞争,要协调构建差异化的业务发展格局。中小银行则尤其要在自己擅长的细分领域寻找一些特色化、差异化的优势,精耕细作。数字化转型方面,大型银行依托其在科技投入上的优勢,在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头雁”作用;中小银行应强化科技赋能,用科技手段来巩固中小银行在支农支小领域的传统优势,促进数字化转型。

第四,银行要着力提高风险识别、风险定价、风险防范的能力,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未雨绸缪前瞻应对各类风险。当前在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 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银行存在结构性的资产质量问题,房地产等重点行业的风险以及中小银行等面临的风险格外需要关注。银行应继续探索多渠道补充资本,提升资本实力,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完善公司治理。

(统筹:马春园)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