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了!马斯克重大宣布:不到2万美元!万亿级市场或引爆,这些A股要火?

2022年10月01日 19:20   中国基金报

“售价预计不到2万美元,将会比汽车更便宜!”狂人马斯克的人形机器人在特斯拉人工智能日(AI Day)上亮相。

北京时间10月1日早间,2022年特斯拉人工智能(AI)日拉开帷幕,备受瞩目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原型缓步走到台前亮相。这一机器人代号擎天柱(Optimus),名称来自知名动漫《变形金刚》的主角。马斯克透露,三五年后人们可以订购擎天柱机器人。

不过,相比于目前机器人领域龙头波士顿动力以及本田ASIMO,特斯拉的擎天柱最大亮点即“价格低廉”,并有望率先其从家用、商用切入服务领域实现商业化。在国内市场上,人形机器人概念酝酿已久,不少公司竞相布局,其中小米此前将其人形机器人公之于众。

有机构预计,人形机器人所带动的产业链催化不亚于新能源汽车。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2-16万亿元,而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700亿元。

价格不到2万美元

在特斯拉AI DAY上,特斯拉首先是通过一段视频展示了擎天柱在汽车工厂搬运箱、浇水植物、移动金属棒等操作。随后,特斯拉CEO马斯克展示了擎天柱机器人准备投产的版本,他说,“目标是尽快制造出对人类有用的人形机器人。”

会上,特斯拉展示了“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研发过程的不同版本。特斯拉工程师表示,正在努力降低“擎天柱”机器人的功耗和零件数量。

据了解,擎天柱的大脑将采用特斯拉的超级计算机系统Dojo,拥有超强的计算能力;视觉感知系统主要基于特斯拉FSD的计算机模组和方案,面部配备8个汽车同款 Autopilot摄像头,最远监测距离可达250米;运动则是主要靠脖子、手、腿以及躯干等搭载的40个机电传动器,其中手部的12个机电传动器,能够让机器人达到接近人类灵活水平。

谈及擎天柱的价格,马斯克透露,特斯拉有信心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量产,未来的产量可以达到数百万台,预计价格不到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23万元),比汽车便宜。

他表示,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和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的实用性将逐年提升。“也许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人们就可以给父母买一个机器人作为生日礼物了”。

特斯拉商业化优势明显

目前,全球尚无实现商业化的人形机器人。而且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特斯拉并非“资深玩家”,波士顿动力和本田ASIMO等成熟玩家早已登上这一赛道。

资料显示,本田ASIMO机器人于2000年便推出,采用纯电机驱动,自由度57个,之后十余年不断迭代升级,具备跑、跳、爬楼梯甚至跳舞等功能。售价250万美元,未进行商业化,2018年7月停止更新。

而波士顿动力仿人机器人Atlas也于2013年推出,采用液压驱动+控制模式,自由度28个,运动控制能力较为顶尖,目前可以实现多种“跑酷动作”。单台价值200万美金,目前无商业化尝试。

另外在国内,优必选的WALKER原型机于2016年,采用纯电机驱动,自由度41个,并多次迭代,目前版本可进行弹琴、倒水、步态行走等,商业化进程加速中。

不过,与这些相比“前任”们,特斯拉的擎天柱可能是最快实现规模化商用的机器人,而且有望压降价格空间。马斯克已经给出了“擎天柱”落地、投产、广泛应用的时间表:2022年出原型机、2023年出有用的呈现(场景)、最快两年能做到小规模应用,此后,机器人应用逐年增长、成本降低、产量规模扩大。

而且擎天柱有着明确的商业化思路:第一批机器人服务于危险、无聊、重复的工作或人们不想做的工作,主要是to B的应用;第二批为大规模使用的机器人,让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导航,没有明确的指令下做有用的事情;第三批是预计不到10年后,让人们可以在家里使用的机器人。

东吴证券近期发布的一份关于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研报中指出,人形机器人在生产制造上与电动车相似,特斯拉在三电技术、智能化技术、商业模式、营销策略方面全面领先。因而,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特斯拉相比其他厂商仍具备相对优势。

超十万亿潜在市场空间

那么,在“机器换人”的趋势下,人形机器人有着多大市场空间?

据麦肯锡报告,到2030年,全球约有4亿个工作岗位将被自动化机器人取代,按20%渗透率测算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12-16万亿元。另据东吴证券测算,短期家务场景的人形机器人潜在市场空间达14万亿元,中期商业服务场景和“非结构化”场景的工业应用,潜在市场空间达25万亿元,长期进入情感/陪伴场景,潜在市场空间达31万亿元。

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达410亿美元。全球综合数据资料库Statista的数据显示,全球2019~2021年机器人销量分别为329亿美元、363亿美元、410亿美元,目前仍处于较初期发展阶段。

国内同样拥有庞大市场空间。根据IFR和中国电子学会数据,尽管人形机器人处于起步阶段,参照其他电子产品,渗透率超过20%后将爆发式增长。按23-30年CAGR 30%测算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8700亿元。

面对庞大的商业化“蛋糕”,巨头纷纷开始行动。在特斯拉之前,小米抢先发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 成本约60-80万人民币,比较符合当前市场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如新能源汽车一样,人形机器人同样会拉动庞大的上游产业链以及下游应用端需求。从机构调研看来,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可分为三大部分:上游零部件&原材料(价值量占比高)、中游系统集成&本体制造、下游个人以及企业相关应用场景。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可拆分为动力总成系统(占总成本比重60%)、智能感应系统(占20%)、结构件及其他(占20%)三部分。其中,动力总成系统包括电池系统、电驱系统( “三电系统”)。该机构预计两者分别占总成本的10%、50%。

国金证券也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短期零部件先行,长期看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空间。根据产业链调研,成本主要集中在机身零部件,特别是电机、减速器,增量空间显著。机器人成本约60%-70%投入各种机身关节、减速器、控制器等;主控芯片与全身传感器占比约15%;躯壳与电池等占20%。

投资热情升温 机构密集调研

随着商业化脚步渐进,资本市场投资热情逐步升温,在A股,人形机器人也成为热门概念。

其中,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在9月13日-20日期间,共接受了13批次机构调研,登门调研的总人数达到587人次。工控龙头汇川技术在9月6日-16日期间也密集接受8次调研,总人数近170人。

在埃斯顿机构调研中,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之一减速器受到机构关注。公司方面表示,目前减速机供应来自于国际品牌供应商和国产品牌供应商,基本在国内完成生产制造,能满足公司生产的供应需求。国产化替代已经取得较大成果,谐波减速机基本实现了国产品牌企业供应,RV减速机国产化品牌供应占比也在逐步上升。

另外,拓尔思也在9月15日接受13家机构调研。拓尔思方面表示,其优势在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智能机器人人机互动方面的应用,目前已具备人机基本对话交流的技术能力,并已在智能客服等领域应用多年,“公司正在和优必选公司、小鹏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共同研究和探索。”

除了上述公司外,包括凯尔达、亚威股份也分别在9月8日和9月14日接受机构调研。

市场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是AI场景的下一波浪潮,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商业化的落地,有望带来万亿级的空前蓝海,在我国智能驾驶的生态逐渐突破和成熟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势在必行,国内公司有望复制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的成果。

(来源:中国基金报 记者:文夕)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