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贾戎莉 S1090619030002
杨启帆 S1090620110009
黄睿妍 S1090621030011
分享专业基金投资视角
让你的投资更专业
量化策略提供了与主观多头不同的投资方式和收益来源,近年来业绩、规模高歌猛进。量化机构的投资、监管和业绩波动更是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如何看待量化产品的监管、交易及投资?
不宜神话,更不宜妖魔化
▊ 量化策略提供了与主观多头不同的投资方式和收益来源,近年来业绩、规模高歌猛进,量化机构更是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 量化机构作为一类典型的机构投资者角色,在成熟市场已有几十年发展历程,在国内仍处于发展阶段。从监管的整体思路来看,我们认为应该是希望量化机构更好地发挥价值发现、提供流动性、平抑市场波动以及投资者通过相关基金产品分享投资收益的作用,信息申报等相关具体举措更多是充分了解行业、规范行业的目的,并不存在限制行业发展的动机。
▊ 从投资角度来看,伴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迭代更新,我们可以观察到量化策略的丰富度和对于新的市场环境的适应性也在不断进化。从策略逻辑和交易特征来看,首先,量化不等于无视基本面,基本面与价量兼顾的因子体系日益丰富,有效拓展了收益来源和策略容量;其次,量化不等于高频交易,事实上,降频、多频段融合和动态调整已经成为行业趋势。
▊ 从量化交易对市场的影响来看,更不等于助涨助跌。相反,典型的套利逻辑会主动捕捉市场错误定价的套利空间,起到价值发现、提高效率和提供流动性的作用。市场的成交结构是相对复杂的课题,涉及资金的存量、增量,以及众多的交易者、交易标的和交易目的。从对手方来看,量化机构的交易对手是全局的、多元的、动态的,其高度分散的持仓和差异化的交易节奏对市场形成的影响、冲击远比主观机构来的温和。
▊ 量化和主观,既存在着特征上的差异,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构成丰富的、不可或缺的市场结构。与成熟市场相比,国内量化行业仍有长足的发展空间。尤其优质的量化管理人,在投研储备、策略迭代、软硬件投入、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护城河优势仍然非常突出,整体上仍拥有优秀的配置价值。
▊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量化产品的预期,不宜将短期业绩线性外推。未来会受市场结构、行业格局、策略特征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超额收益的长期下行和收益波动的加大应有合理的预期,对指数的成分结构、估值、盈利应有动态的考量。对投资者而言,无论量化还是主观,多头还是对冲,比短期业绩表现更重要的是理解策略特征、做好策略配置、优选高质量产品。
如何看待量化产品的近期回撤?
量化超额的波动特征探析与启示
▊在量化策略常见的指数增强、量化对冲产品形态中,剥离指数波动和基差波动后,超额收益能力是量化产品的核心观察点。
▊今年9月以来,私募量化指增产品的超额收益出现持续回撤。观察样本中,近一半产品超额收益回撤幅度突破历史最大回撤。事实上,回顾量化策略历年整体表现,这样的回撤并非罕见,超额收益在每年四季度前后普遍处于全年较低水平。
▊探析超额收益的波动特征及相应的市场环境,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市场风格的快速切换。量化指增产品的超额收益主要源自其有效因子的选择及敞口,而因子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在历史行情中的表现。基于“盈亏同源”的本质,当市场上一种持续的风格发生快速变化时,模型往往需要一定时间以适应市场的转变,在此期间超额收益表现亦会有所承压。近三年A股市场大/小盘、成长/价值及周期/消费这三类风格的演绎情况,在四季度前后,均出现了显著的风格切换和显著的超额收益回撤。
市场交易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对量化策略而言,量价因子的收益空间与市场活跃度息息相关。从交易环境来看,A股市场的交易热度及波动率水平在四季度普遍趋于低迷状态,对量化策略尤其是高频价量类策略构成了较大挑战。
策略规模的快速扩张。目前全市场私募量化产品已突破万亿关口,规模的短期快速扩张也提升了各量化机构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在新的行业竞争格局下,近三年中证500指增代表产品的超额收益有所下行,但年度来看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超额收益波动加大,周胜率开始递减,最大回撤幅度加大、时点提前。
每轮超额收益出现较大回撤的时间点亦是检验各家管理人管理能力和风控风格的时机。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产品在行业普遍回调之际并未产生明显的共振,展现出较强的策略稳定性,体现出管理人较严格的风控力度。
▊ 量化策略的一大优势体现在其不断迭代以适应最新市场环境的能力。从近三年表现上看,当超额收益出现3-6周回撤后,策略亦展现出较强的修复能力。从当前阶段的整体情况来看,随着市场风格逐步趋于均衡、策略迭代、量化规模有所释放和动态平衡,策略有望进入修复周期。尤其对量化对冲策略而言,在贝塔、超额与基差共振回撤后,迎来较好的配置区域。
▊在产品配置上,面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建议适度拉长投资久期,注重策略配置的均衡性,并优选管理能力突出且风格稳定的管理人,不宜押注单一产品或单一策略。
【免责声明】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内容及投资组合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本公司及其雇员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中所评价或推荐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