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即将收取“进城费”的新闻很快传遍了全世界。市议员西蒙娜·文图里尼(Simone Venturini)说,收费措施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为了保护威尼斯。因为城市太脆弱,不适合快餐式的一日游。这笔钱就是从一日游游客身上收取。
这些游客一般不会有大额消费,也不需要订酒店,有些游客还喜欢自己带饭,找块草地铺开餐垫就能吃。他们享用了城市资源但似乎没贡献GDP。如果在以前这也不算什么,但现在威尼斯当局不高兴,因为人太多了。
欧洲解除疫情限制后,航空业和旅游业逐渐复苏,再加上即将到来的夏季假期,一些知名旅游城市再次变得拥挤不堪,与疫情前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仅复活节那个周末,就有12万人涌入威尼斯,而该城人口总共才26万。
当然,威尼斯式的烦恼也在其他城市上演,各地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比如,法国南部的卡朗格湾区( Calanques)为了缓解拥挤,限制了游客数量。当地属于石灰岩地层,表面土壤稀少,植物在岩石裂缝之间生长,非常容易受到干扰。当局通过这种措施来继续保持生态和植被的可再生状态。
西班牙巴塞罗那最近宣布限制游客人数。在旧城区(Ciutat Vella)参观的旅游团,每个团最多只能15人,而不是以前的30人,并且导游不能再用扩音器,游客听讲解也必须佩戴耳机。
问题是相似的,只是措施各有各的不同,而目的都是要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城市不被过分消耗,居民不被无故打扰,生态不被肆意破坏。
但是,像威尼斯这样直接收费可能不是最优选项。如果只是限制人数,3到10欧并不贵,不一定能挡住一心前往的游客。
而且之所以一日游,是因为在游客心目中参观这座城市并不需要更多时间,除了在里亚托桥上自拍,想不出别的去处。类似城市还有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问起来,游客十有八九不了解大广场之外的地方。
同样,在布鲁塞尔大广场徘徊的旅人们只要用心查询,会发现这里有十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远比浮华的市中心更值得游览。法国马赛、西班牙巴塞罗那周边,可选择的去处就更多了。
欧盟一直把数字化转型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工作之一,旅游业就更不应该缺少数字化的影子。假如一个城市的精彩只有本地人才知晓,就算不上真正的开放。用数字手段引导游客探索新路线,调节人群密度,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同为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市在数字化方面先行一步,早在六年前就与电信运营商合作,通过收集和分析移动数据,研判不同时间地点的游客数量,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
德国也是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当潜在游客查询旅游信息时,德旅游局使用智能机器人聊天的方式来引导游客出行意向,并且提出路线建议。柏林国立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等机构还推出虚拟游览、线上音乐会等数字化项目,免了游客舟车劳顿之苦。
威尼斯的游客在几个热点景点高度集中。我们设想一下,周末冲上里亚托桥上自拍的三四万人中,哪怕只有一半去其他的街道逛逛,情形也不至于如此糟糕。像城堡区是威尼斯绿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可以欣赏泻湖景色;圣十字区则既能参观中世纪建筑,又享受港口风光。这两个中心区充满历史感且远离喧嚣,但大多数游客不了解。
所以威尼斯需要用数字化手段调节失衡的游客认知、城市形象和人群分布。一旦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仅拥挤会大大缓解,一日游还可能升级为两日游,一次游变为多次游。
我们再设想一个场景,你想去威尼斯的托尔切洛岛度周末,页面上的机器人提醒道,这个周末很拥挤,难以获得良好体验,这时你有三个选择:避开拥挤改天前往;采纳机器人建议去城堡区观赏安静的湖景,或坐在沙发上打开托尔切洛岛的VR版,一边喝冰啤一边感受逼真的湖岛风光。无论选择哪个,都是一场惬意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