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降低工业企业成本,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陕西省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11月2日,记者从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到10月全省累计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地”185宗2.0万亩。
试点先行 逐步深化
“标准地”改革合力加快凝聚
“标准地”是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具备供地条件的区域,在先行完成区域评价、先行设定控制性指标、实现项目开工建设所必需的通水通电通路及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后,面向工业项目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近年来,陕西省“标准地”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2021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标准地”改革在全省正式启动。2022年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制定《陕西省2022年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经过不懈努力,2022年全省11个试点县(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地”174宗1.72万亩,占全年供应工业用地总量的59%,超额完成了 “试点区域新批工业用地不低于40%按照‘标准地’供应”的目标任务。2023年以来,陕西省自然资源厅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标准地”改革,其中省级以上开发区重在质的提升,不断提高“标准地”质量;其他区域重在面的拓展,迅速启动“标准地”改革;有条件区域积极探索,为全省“标准地”改革提供借鉴。今年1月至10月,全省累计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地”185宗2.0万亩。
“标准地”改革是一项以土地为载体的综合性改革,改革涉及多个行业领域,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推动。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冯涛表示,为做好顶层设计,更好指导各地工作开展,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与市县两级充分联动,赴咸阳市、渭南市、榆林市、西安市、宝鸡市等地实地调研,实地查看“标准地”项目,并积极借鉴“标准地”改革先行省份工作经验,进一步拓宽了思路、丰富了推进措施。同时,充分发挥牵头作用,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积极协调省级相关部门共同指导各地工作开展。2023年9月,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陕西省“标准地”改革工作指引》,使陕西省“标准地”改革工作标准更明确,工作流程更规范,工作责任更清晰。
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
“标准地”改革成效逐步彰显
陕西省“标准地”改革持续深化,目前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冯涛表示,陕西省“标准地”改革中不断加快推进区域评价,最大限度解决以往评价事项多、评价时间长等问题,有效降低了工业企业成本。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应用区域评价成果平均为每个项目节省编制费用约30万元,报建时间约60天。西安高新区先导院项目,企业拿地后2天即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平均少跑12个窗口,减少申报材料70份以上,节省超过100万元费用,较约定开工时间提前30天以上。
同时,“标准地”改革合理设定控制性指标,持续提高项目质量。西安高新区先导院项目建成后,容积率达到1.49,建筑密度47.65%,远高于高新区的标准要求和平均水平。项目投产后,亩均固定资产投资1066万元,高于高新区标准33%;亩均产值1400万元,高于高新区平均水平近18%;亩均税收116万元,是高新区平均水平的3.5倍。西安港务区汇芯未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基地项目明确项目投产后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小于600万元,亩均产值不低于600万元,亩均税收不低于30万元。
此外,各地在深化“标准地”改革的同时,积极推动告知承诺制,简化项目审批环节、缩短项目审批时间;积极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缩短土地出让年限、降低企业拿地成本;全力推动“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开展亩均效益评价,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各项改革与“标准地”改革充分衔接、协同联动,形成改革叠加效应,推动项目加快落地。西安市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明确2023年“标准地+承诺制”改革任务清单。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深化区域评估评价,试行“用地清单制”改革,最多可为企业减少前期评估、普查事项15个,节省前期报建时间成本90天以上。
(来源: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