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尾声,修复渐起——A股2024年2月观点及配置建议

2024年02月07日 14:33   招商证券   招商证券

本期作者:

张 夏 S1090513080006

前期市场在大幅调整之际,红利指数大盘价值出现了明显的风格加速,目前看分红和股息率已经蔚然成风。在成长板块估值大幅回调后,部分远期增速相对稳定,分红率稳定提升,自由现金流高的公司可能是更好的红利选择。

行业选择层面,考虑未来一两个月的角度,我们建议关注电子、计算机、机械、医药等新质生产力方向,建材轻工等受益于三大工程和地产稳增长政策的方向。

01

前期市场经历了流动性冲击,也有大型投资者买入A股提供了流动性

开年之后,市场经历了一轮快速下跌,触发了各种机制带来的流动性冲击,其中讨论较多的是“雪球”衍生品。由于市场在此前缺乏对“雪球”产品的详细研究,因此,随着“雪球”的敲入,虽然对于现货实际影响较小,但是对市场情绪冲击较大。

不过到了最近,由于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从高位跌幅较大,雪球产品的敲入接近尾声,因此,估值期货的贴水率下行幅度已经明显降低了,“雪球”敲入影响将会逐渐消退。

▍图1:中证500、中证1000股指期货在市场快速下跌期间贴水较大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从1月18日开始,融资盘压力增大,融资余额开始加速下行,1月18日至2月1日融资余额减少786亿,至14,890亿元,预计2月2日融资余额仍保持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融资余额已经非常接近2022年4月和10月的最低水平。

▍图2:融资余额已经非常接近2022年4月和10月的最低水平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年初以来,沪深300ETF和上证50ETF频繁出现交易和净申购大幅放量的情况,显示有一些大型投资者在持续的买入沪深300ETF和上证50ETF,从规模来看,1月15日以来,两类ETF规模增加了1600亿左右,与此同时,在陆股通市场,曾经存量规模较低的中资背景券商席位的陆股通净买入规模也出现了明显提升,净流入了400亿。

这两类投资者对于权重指数的逐渐企稳提供了较多的资金支持。

▍图3:2023年11月以来累计净流入额(亿元)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流动性外溢效应:没有证据表明有大型投资者买入中证500或者中证1000的相关交易标的,不过,随着上面两类型投资者给权重指数的标的提供了流动性,卖出这些标的的资金,也可能会在500、1000中寻找跌幅较大、估值较低的绩优标的。流动性会出现外溢效应。

防范金融市场风险发生的必要性:对于中证500或者中证1000来说,如果也有大型投资者予以买入相关ETF,则可能会更快制止住市场整体下跌的趋势,防范市场进一步下滑带来的金融市场风险进一步提升。

因此,2月需要密切关注大型投资者对于市场的边际影响。

02

实物经济增速进一步转正,工业企业和上市公司四季度盈利进一步改善

2023年12月,随着政府开支进一步增加,出口转正,经济各项指标出现了边际改善,不过考虑到2022年同期的基数较低,仍然无法形成强的复苏预期。有待新一年经济数据进一步改善。

▍图4:经济实物增速与工业企业收入增速匹配度较高,是衡量中国公司整体经营情况的指标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注:实物经济增速指标使用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中国半导体销量、出口增速、建材成交增速平均得到

▍表1:2023年12月经济各项指标出现了边际改善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从1月的边际数据来看,PMI数据环比改善,PMI生产、新订单、新出口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图5:PMI生产、新订单、新出口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截至1月31日上午,约有2733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快报/报告,占全部A股的比例约为51.1%,以这2733家公司为样本,以业绩预告中值计算业绩增速,剔除部分公告了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样本,2023年四季度业绩增速进一步回升,非金融石油石化口径业绩增速回升至15.5%,上市公司拐点较为明确。

▍图6:样本公司业绩预告计算的年报业绩增速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而上周公布的工业企业盈利增速,工业企业盈利增速3个月移动平均增速进一步回升至18%,上市公司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相互验证。

▍图7:工业企业盈利增速3个月移动平均增速进一步回升至18%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03

两会将在一个月后召开,关注经济目标的制定

1月以来地方政府的两会召开基本结束,多数省市公布了2024年的GDP目标,从重要经济大省制定的目标来看,多数省份制定了5%左右的GDP目标。

▍图2:多数省份制定了5%左右的GDP目标

资料来源:各政府部门官网、招商证券

我们预计2024年政府可能会制定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

从2023年GDP三大马车的增速来看,出口和投资增速低于5%,得益于2023年经济常态化后消费增速的明显回升,2023年GDP增速为5.2%,完成了全年增速目标。

而2024年,经济常态化后,消费增速可能会有所回落,出口和投资需要对经济增速做出更大的贡献。而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并不明朗,预期2024年中国出口能够回升至小个位数增长。因此,2024年完成5%的关键点在于投资增速要从2023年的3%回升至5%以上。

又由于2023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出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部分高增速的制造业将会面临投资增速下行的压力。因此,2024年投资回升的关键在于房地产投资的回升和基建增速的维持。当前房地产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仍是当前市场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因此,我们预期针对房地产的实际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04

地产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收窄,地产和三大工程的政策不断加码

1月以来针对房地产,政府出台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加码,对居民购房需求、地产商、地产项目各种政策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从30大城市高频数据来看,1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4.7%,较12月的增速有所收窄。

▍图8: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十日均值)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四季度以来,100大城市的住宅土地成交负值收窄,政策效果可能开始逐渐显现。

▍图9:100大城市的住宅土地成交负值收窄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05

估值水平触及历史低位,成长指数开始有了股息率保护

WIND全A非金融石油石化的PB接近历史最低,剔除负值后PE_TTM接近历史最低,而且,由于2023年Q4已经披露业绩的公司显示四季度盈利增速有10%以上的增长,因此,年报披露结束后,WIND全A非金融石油石化的估值进一步逼近历史最低。

▍图10:WIND全A非金融石油石化的PB接近历史最低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我们在此前提出在当前环境下一个重要的见底信号就是股息率利差,用某一个指数的股息率减去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见底的重要参考。

▍图11:当前沪深300指数股息率显著高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70BP,可能成为未来的底部信号之一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当前沪深300指数股息率达到3.2%以上,股息率利差超过70BP时,沪深300指数率先企稳。

而目前国证成长指数股息率已经攀升至历史高位的2.75%,而从国证成长过去的表现来看,随着很多行业竞争格局开始稳定,现金流增加,这些成长型较好的公司也开始增加分红比例,由于本身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较强,过去五年分红的复合增速达到11%。2023年预计国证成长盈利增速在10%左右,因此,在当前股价下,国证成长的股息率将会进一步攀升至3%以上。相对十年期国债利差达到50BP。

▍图12:国证成长股息率创下历史新高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表3:国证成长过去10年归母净利润和现金分红的变化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这种逻辑下,高分红策略将会衍生出分支策略——红利成长策略,投资将会在非传统高分红板块寻找远期仍有增长空间,竞争格局开始稳定,自由现金流明显增加,分红比例持续提升的红利成长股。

在大家开始意识到2024年经济增速企稳,企业盈利改善时,红利成长策略将会觉醒,推动成长风格企稳。

06

总结

展望2月,前期造成市场冲击的交易机制基本逐一被充分定价。尽管在后一段时间还有对于股权质押等因素的担忧,但是这些因素在2018年底发生时已经曾经被交易过,券商也在此后做了更加充分风险考量和准备。

相对前期一些首次出现了机制冲击造成的情绪冲击,后续市场的边际压力相对减轻,加上外部流动性提供者提供增量流动性从量变到质变,流动性冲击在春节前有望临近尾声。

从四季度工业企业盈利和已经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情况来看,四季度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情况进一步修复。

进入新的一年,政府投资开支也有望开始进入上行周期,PMI等指标开始边际改善,针对地产和三大工程的融资机制开始持续发力。

地方政府两会召开后,预计全国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需要实现。在2024年消费增速面临高基数下行压力下,投资发力成为后续值得关注的变化。

预计2024年企业盈利将会相对2023年明显回升,当前主要指数的估值很多都创下了历史新低,或者回到历史最低水平。这也使得很多成长领域的股息率也攀升至相对可观的水平,从而有望获得股息率保护而企稳。

特别提示:本篇文章摘录于2024年2月3日公开发布的研究报告《冲击尾声,修复渐起——A股2024年2月观点及配置建议》,完整内容以研究报告为准。

风险提示:经济数据不及预期,海外政策超预期收紧。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内容及投资组合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本公司及其雇员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中所评价或推荐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未经本公司授权许可,任何引用、转载以及向第三方传播等行为均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