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吴阶平医学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颁奖:回归医学本质,推动中国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02月07日 19: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林昀肖,实习生雷椰,李佳英
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研究要面向公众健康,解决公众的健康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昀肖 实习生 雷椰 李佳英 北京报道 “我们的医学教育非常明确,就是培养当医生。我们设立吴阶平医学奖,目的是要继承前辈的医学精神,在中国大地上把医学发展得更好,为中国老百姓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近日举行的2023年度吴阶平医学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颁奖典礼中表示。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宣布2023年度吴阶平医学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2023年度吴阶平医学奖分别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廖万清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教授。2023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分别授予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健伟教授,口腔医学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陈莉莉教授,血液学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以及药物化学专家、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秦勇教授。

医学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的含义也在进化演变。从传统的诊断和治疗疾病转变为更广泛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到如今与生命科学、生物学等多学科融合。在我国医学水平不断提高过程中,同时也面临医学实践成果产出慢、医学教育定位模糊等挑战。

“从临床提出问题,再去从事机制、原因的基础研究,再回到临床的模式是值得提倡的,每一位医生都应该有问题的意识,主动与基础医学、生物医学专家合作,最后回归到医学本质。”韩启德指出。

中国的现代医学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在颁奖典礼上,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认为,医学高校需要做好医学的基础研究以及做好培育学生的工作。医院要不断提高临床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学内涵不断发生变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医学研究范围在历史演变中逐渐扩大。韩启德介绍,到20世纪,医学的研究范围扩大至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与公共结合成为公共卫生。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科学、生物、遗传等研究与医学越来越密切,与医学结合,形成了生物化学、生物生理学等新兴学科,医学的界限变得模糊。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医学教育也面临挑战。韩启德指出,自21世纪初,我国多家医学院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医学院的地位出现下降趋势,在综合性大学中,生命科学学院与基础医学院产生“两院”竞争时,基础医学会占据不利地位。“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出现融而不合的现象,曾经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是独立存在,如今却没有很好融合在一起。”

韩启德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是医学实践还是在医学教育中,都应该回归本质,明确医学院姓“医”。同时,韩启德也介绍,如今医学的研究有三种模式,一是从临床经验到临床;二是从基础研究、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的研究应用,再到临床;三是从临床提出问题,再去从事机制、原因的基础研究,再回到临床。“每一名医生都应该有从临床中提出问题的意识,主动与基础医学、生物医学专家合作,最后回归到医学建设,医学研究要与看病、防病、治病相联系。”

在如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崛起背景下,韩启德指出,医学研究的三种模式各有新的发展方向,第一种模式从临床经验到临床有新的技术手段加持,该模式未来发展空间大;第二种模式的发展需要将生物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紧密结合,但医学临床者要坚定自身立场,与跨学科领域生命科学家参与医学研究的同时,还要兼顾临床问题;第三种模式以临床为起点,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回归临床,该模式在未来发展同样大有可为。

韩启德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研究要面向公众健康,解决公众的健康问题。饶毅也表示,医学高校需要做好医学的基础研究以及做好培育学生的工作。

中国医学事业迈上新台阶

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人砥砺奋进,把中国医学事业推向更新的高度,取得更大的成就。

据介绍,2023年度吴阶平医学奖获得者廖万清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真菌学的开创性创新性研究,在国内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医学真菌保藏管理中心隐球菌专业实验室,确立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分期综合治疗法,降低了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付小兵在战创伤、组织修复和再生以及生物治疗学三大领域取得系统性、创造性贡献,其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通过自体干细胞再生汗腺获得成功,并首先构建出含汗腺等皮肤附件的新一代工程化皮肤。

此外,2023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王健伟率先发现新冠病毒并确认,取得突破性成果;陈莉莉致力于骨性牙颌面畸形防治新技术体系,开创畸形防治新理念,有效阻断畸形形成;赵维莅带领团队研究淋巴细胞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筛选新药靶点,探寻靶向治疗新途径和新策略,提升我国淋巴瘤研究诊治水平及国际影响力;秦勇在药用吲哚生物碱、二萜及二萜生物碱的全合成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百余个复杂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全合成。

一代又一代医学人才推动我国医学事业不断迈向新台阶,同时,我国创新药产业也在逐渐发展壮大。当前新一轮技术变革加快发展,围绕新机制、新靶点药物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不断取得新突破,以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小核酸药物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疗法日渐成熟,生物医药产业进入新阶段。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23年度药品审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介绍,2023年受理需技术审评的化学药品注册申请9813件,按审评序列统计,IND(新药研究申请)1778件,同比增加66.48%;NDA(新药申请)249件,同比增加31.75%。

在1778件IND中,包括创新化学药品IND1368件(600个品种),同比增加30.78%;改良型化学药品IND410件(229个品种),同比增加45.39%。在249件NDA中,包括创新化学药品NDA79件(55个品种),同比增加172.41%;改良型化学药品NDA72件(46个品种),同比增加35.85%。

2023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审评效率,加快药品审评速度,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用药选择。

在技术审评类注册申请审结方面,《报告》指出,全年批准上市1类创新药40个品种,其中9个品种(22.5%)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批准上市,13个品种(32.5%)为品附条件批准上市,8个品种(20%)在临床研究阶段纳入了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4个新冠治疗药物(10%)通过特别审批程序批准上市。

每日智库看点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