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健谈|武田中国总裁单国洪:吸纳本土创新力量 加快在华扩张转型

2021年10月22日 21:1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季媛媛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基于跨国制药企业的贡献和中国本土创新企业的能力,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源地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在“水大鱼大”的中国生物医药大变革时代,上海不仅是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也正在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里集聚了国内外众多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近日,日本第一大药企武田制药宣布中国地区总部/武田亚洲开发中心迁址至上海浦东世博前滩。 

武田制药全球高级副总裁、武田中国总裁单国洪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武田制药在布局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始终是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基于跨国制药企业的贡献和中国本土创新企业的能力,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源地之一,因此,武田在中国将进行长期、全生态链的布局。 

据悉,武田从2015年到2020年共投资约15亿人民币,加快创新产品在中国的开发,包括2020年投入1.1亿人民币在天津扩建工厂以及全新实验室、厂房等。而从2020年开始,武田又启动了未来五年在中国的发展规划,预计会有15款创新产品在华获批上市。在组织、人员方面,武田也在进行新一轮的扩张,覆盖城市从只有约100个增长到如今近300个。

“很多药品在上市之前会有很多临床研究,而在真实医疗环境的场景下,上市后的医学数据对产品未来长期的疗效、安全性等也是更加重要。此外,在人才能力培养方面,我们未来也会做长期的布局,真正把中国的创新能力融入到全球创新体系中。我相信在2030年,中国不仅仅将成为武田全球的第二大市场,而且会成为全球创新的发源地之一。”单国洪说道。 

跨国药企加快在华业务扩张 

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医药行业药政改革不断深入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创新药风起云涌、大江大河的开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制药市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329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6330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其市场规模有所下降,降为14480亿元。预计2021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进一步达到17292亿元。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达87.4%,达到23908.6亿元。我国医药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跨国制药巨头开始加速中国市场的业务扩张和战略布局。 

2021年是武田的非常之年,全球第一波价值转化高峰研发管线进入关键之年。目前,武田制药已有5-6个新分子实体药物(NME)递交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进入审评阶段,其中,肺癌领域创新药物mobocertinib已于今年9月获得FDA批准。同时,武田制药积极布局第二波价值转化高峰研发管线,目前约有30个处于临床阶段早期开发的新分子实体。 

单国洪介绍,中国目前已进入到以创新驱动的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阶段,“创新”,“质量”,“可及性”成为当下三大关键词。尤其是在2015年-2017年间,中国生物医药发展迅速,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可能性,更是看到了众多创新落地成为了现实。实际上,武田在此之前,就已经看到了这一趋势,并且已经提前做了战略布局和转型。

在2017年,武田在中国的业务95%以上都是来自于成熟的专利产品,但当时武田就做出了要转型的决定——靠创新产品驱动。目前,武田80%以上的业务都来自于取得创新药专利产品,而这一转变只发生在短短的3-4年间。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武田在过去两年中已经获批了8个药品,以及一个三类医疗器械的医疗辅助的软件。这其中就有来自于全球第一波价值转化高峰研发管线的产品,接下来几年中,武田每年大概有平均三款以上的创新产品,这些更多都是来自于全球第一波和未来有机会的第二波的一些产品。因此,这也是我们价值转化的一个具体成果。我们会继续把武田在全球的创新产品,源源不断而且是更趋向于同步地,提供给中国的市场。”单国洪说道。 

不难看出,通过产品线的开拓、全球化的布局,医药行业在双循环和加速创新下,整个中国医药行业系统运作在经历创变。作为创新药市场布局的主力军之一,武田在中国医药行业也在加速扩张。

解决医药市场人才荒难题 

市场的扩张布局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特别是在整体医药行业发展高速迭代的情况下,业界对人才的期待自然更高,这无论对于本土创新药企还是跨国药企的掌舵者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根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发布的《RDPAC 跨国公司中国研发中心的战略价值报告》显示,跨国企业和本土药企开始在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全方位铺开竞争,而竞争也是中国医药创新能力快速发展的助推剂。目前创新医药产业人才短缺严重,以临床医学部门为例,目前行业的人才需求大约为1600 名, 而人才的供给仅有大约1000名。 

针对人才的选择,业内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少业内人士更是直言,当下,对于整个医药行业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才和创新两方面:一方面,虽然当前中国生物制药人的环境与十年以前已经很不一样,但因为诸多创新靶点药物在国内发展时间还不长,市场上这方面人才还是非常稀缺;另一方面,就是创新技术本身也在快速迭代,这对企业而言更是提出了更高要求,并要求企业在扩建和扩产的同时得具有前瞻性,能够预判未来发展方向。 

在谈及人才的挑战时,单国洪表示,中国不仅是一个市场,同时也将成为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因此,武田对于人才的定位也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前跨国企业在中国培养人才,定位是很明确的——为中国培养人才,但现在跨国企业在中国的人才培养定位,已经变成了培养国际化人才,但必须要兼具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的视野;二是,有深度的本地洞察。 

为了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在2020年,武田发布了未来5年的中国发展计划—武聚未来,其中就涉及了大量的人才发展规划,例如,“全球链接”(Future Connection)项目,计划在未来五年中,培养国际化、多元化的人才,包括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武田中国乃至全球培养更多的中国专才、通才,该计划预计至少会培养超过100位以上人才。 

“在中国,人才竞争确实非常激烈,但对武田而言,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人才争夺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我们不怕竞争,相反,希望不断提升自身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不仅为公司,也为整个行业做出更多贡献。”单国洪说道。 

多方融合成下一步战略 

从当前整个中国医药市场来看,在人才互通的趋势下,跨国企业和本土药企的合作也在逐渐加强,这也成为诸多药企完成本土化战略的重要一环。例如,目前,包括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默克等在内的不少跨国药企选择在华建立创新孵化器,并且希望通过加码孵化中国初创企业,借力打力谋求“双赢”的局面。 

在此方面,武田也未落下。今年3月10日,武田宣布正式启动开放式的孵化创新平台武田中国创新孵化器TakedaSpark,以加速共创数字医疗未来解决方案和创新商业服务模式。单国洪介绍, TakedaSpark数字化创新孵化器重点聚焦三个方向:一是,精准诊断;二是,药物及数字化医疗;三是,数字分析和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在这三个方向还有很多的痛点存在,当武田广撒英雄帖后,有超过100多家不同的技术公司、平台公司、创新公司非常积极地响应。武田从100多个申请中,最终选择了7个进入到验证阶段,下个月初步的验证结果就会出来。 

“希望通过这些验证的项目,进一步地孵化、规模化,真正解决我刚才提到的这三个方向上的问题。当然,数字化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也不是一个平面结构,它是一个综合的、交叉的、融合的体系,所以,我们需要从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渠道、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方面地重构武田,提供赋能患者、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单国洪称,除此之外,武田还将聚焦打造医药产业生态圈,力争实现多方力量的创新融合。 

具体而言,武田的医药产业生态圈主要涵盖生物医药行业主要的三大支柱:研发、生产供应链和商业化。在过去二十多年,武田在中国已经在进行全生态链布局,在中国,有位于上海的亚洲开发中心,有天津生产基地、江苏物流中心。而商业化运作在过去的几年成长非常迅速。“接下来我们不仅要从全球层面进一步提升这些重要的产业支柱能力,还要更早地把中国的疾病、中国的患者融入我们研发的设计、需求中。”单国洪补充道。 

实际上,这一路径也是整个行业的共识。眼下,中国医药行业正在推进“全面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在此阶段,跨国企业通过自建创新基地在帮助本土医药企业提升研发效率,也将目光瞄准中国最具价值的前沿科技,以期实现双赢的目标。而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从医药行业目前的发展路径来看,要保持医药创新的持久活力,真正提高中国医药创新的含金量、突破性和原创性,未来十年需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深入思考并寻求提升之道: 

一是,立足中国患者需求。中国巨大的患者人群是创新动力,也是中国研发的独特优势。

二是,跨国药企和中国企业共同推进创新。跨国药企加速“本土化”的创新投入,而创新型的中国企业有开发“全球性”新药的目标。本土药企和跨国药企增进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竞争,双方应在推进人才培养和加强生态系统能力建设方面共同努力。 

三是,激活创新源头。除药企之外,参与创新的各方,包括医院、医生、高校、科研机构等,应继续加深合作,为更多突破性、原创性创新成果的产生提供土壤。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