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十字路口:考不上大学的农村孩子,该接受怎样的教育

2021年11月29日 19:5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峰

21世纪经济报道王峰北京报道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今年6月,衡水中学毕业生张锡峰在一档综艺节目上的演讲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据报道,张锡峰考入了浙江大学,成为又一名“知识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

然而,大量“农二代”大学毕业后却和他们的父辈一样,虽然留在了城市,但从事的仍是收入不高、不被社会认可的工作。

“硕士送外卖”的背后,不仅仅是学历与工作的错配,更提醒全社会反思,在后普及时代,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的认知和定位。

11月28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广东省时代公益基金会发布《乡村教育新观察——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报告(2021)》(下称《报告》)。《报告》指出,毫无疑问,我们需要继续为提高学业成就而努力;但是,也要看到“成长”或许是比升学更重要的教育目标。

《报告》写道,“对于许多注定上不了高中、大学的农村孩子,只要给他们适切的教育、有用的教育,他们照样可以有自己的幸福人生。”

对于弱势的农村孩子,到底应该“我命由我不由天”,还是接受现实。提倡乡村素质教育,会不会加重农村教育、农村孩子的“宿命论”?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已不足三成

农村的学生越来越少,农村的学校也越来越少。

2020年后,我国的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乡村教育正式开启“后普及教育阶段”。

《报告》指出,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随着人口大规模流动、学龄人口减少和(为时10年的)农村“撤点并校”,许多县域新的教育格局是“城挤、乡空、村弱”。

一个有趣的数据是,小学、初中在校生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量农村学生进城上学。

我国小学在校生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31.0%提升到2019年的75.8%,18年间增长了44.8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51.0%提升到2019年的86.5%,18年间增长了35.5个百分点。而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

 

在义务教育阶段7成以上学生居住在城镇的情况下,农村小学和初中的数量还在减少。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0年,我国城区小学和初中学校数量持续增长;乡村小学和初中学校的数量则呈直线减少,从未反弹。

全国乡村小学的数量从2011年的16.9万所减少到2020年的8.61万所,乡村初中的数量从2011年的2.1万所减少到2020年的1.42万所。

一段时间内,乡村普通小学减少,教学点则在增加。因为随着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和向城镇流动,一些小学“缩减”为只有一至三年级的教学点。

但从2017年起,全国乡村小学教学点的数量也持续减少,10年来已接近走出“倒V字”曲线。

什么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乡村教育规模越来越小,让如何理解“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产生了分歧。

长期以来,我国的乡村基础教育基本是一种升学教育,许多农村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理想就是走出大山、离开家乡、“跳出农门”。

但《报告》指出,今天的农村教育,需要同时满足升学、进城务工和新农村建设这样不同的需求。

升学教育满足了许多农村学生离开农村的需求。但对于更多升学无望的农村学生,这种教育却是“无用”的,它未能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提供生产技能、职业发展方面的任何帮助。高强度的应试训练、激烈的学业竞争,使许多学生成为学习的失败者而过早离开了学校,这是农村学生流失辍学的主要原因。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国家开展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它的核心主张是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教统筹’,强调教育和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这非常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可惜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到90年代初无疾而终,整个教育纳入了应试教育和升学主义的轨道,这段历史是特别值得反思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杨东平说。

然而,“让农村孩子接受现实”的教育,会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吗?

“很多人认为,乡村教育的前途是模仿、追随城市教育,但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主要是资源配置和教育标准一体化,就是提供城乡同等的教育公共服务。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上,城乡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教育是因地制宜,自下而上生长的,要结合自己的资源条件,生源、师资的情况,来从事有机、适切的教育。”杨东平说。

《报告》提出发展面向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用“达标+成长”的评价取代单纯的学业达标评价。在规范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之外,重点加强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健康教育和创业教育,包括为农村学生提供进城务工所需要的生活技能、法律常识、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等。

(发展农村素质教育仍然要求学科学习“达标” 来源:图虫)

“基础教育的功能应当是点燃大多数学生的梦想,而不是仅关注少数能够‘跳龙门’的‘锦鲤’,这是理解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关键。”杨东平说。

将中职教育办到田间地头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义务教育结束后,一个现实的选择是:应该选中职,然后升高职或就业,还是应该选高中,然后考大学?

然而,《报告》指出,农村的中职教育陷入了内卷的困境。这突出表现在:

其一,农村中职教育在适应当地农村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上存在较大缺口,无法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农业人才的需求。

其二,农村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大多仍以“课堂讲授+企业实习”的模式进行,无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三,农村中职学校学籍挂靠现象愈演愈烈。随着国家对“职普比”要求进一步严格,许多农村中职学校找到“挂靠学籍”这个生源增加方式,长此以往,农村中职教育可能沦为“空架子”。

《报告》在浙江、河南、河北三地的调研显示,即便严格要求“职普比大体相当”,职普比在很多地区已经跌破了40%。

农村中职教育应该如何改革,提升质量?

“乡村的职业教育首先要面向乡村,乡村振兴的两类重要经营主体是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乡村职业教育的对象,就是家庭农场主子弟,也就是农业的后继者,将来把农业做好,实现从事农业同样可以过体面的生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报告》建议,丰富农村中职教育形式,可通过开展成人技能培训和社区教育,增加中职教育供给,将中职教育办到田间地头,办到村镇街道,可直接面向农村人口的现实所需,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

“乡村的职业教育同时要适应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很多的农村劳动力依然要走向城市,当我们的产业从低技术含量转向高技术含量的时候,对这样的人才的需求就非常迫切。”朱启臻说。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