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过万亿、跻身二线!潍坊的自信何来?

2021年12月07日 10:56   城市频道   庄建成
一座城市实现质的飞跃,必然伴随着“量变引起质变”的积累。

11月26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在济南召开。会后,山东各地市“一把手”围绕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陆续表态。

日前,大众日报发布了潍坊市委书记田庆盈的署名文章《守初心 担使命 走在前》,文中提出了潍坊的发展目标:“向着‘GDP过万亿、迈入二线城市、进入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前30强’目标冲刺。”

值得一提的是,潍坊党政“一把手”已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GDP过万亿的目标。今年以来,潍坊增速始终处于全省前列,似乎也在证明喊出GDP过万亿的口号,并非“痴人说梦”。

城市能级的提升,向来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从历史经验来看,一座城市实现质的飞跃,必然伴随着“量变引起质变”的积累。对如今的潍坊而言,GDP过万亿、跻身二线的自信,到底从何而来?

在山东16地市发布“三季报”后,外界更多将目光投向首次在前三季度突破万亿的青岛,以及增速连续放缓的济南。但比起这两座“自带流量”的城市,其他城市的努力也不能被忽视。

比如前三季度GDP首次突破5000亿的潍坊。今年前三季度,潍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6.8亿元,同比增长11.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5以及1.4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1。

这是潍坊继今年上半年后,同比增速又一次位列全省首位。

今年以来,潍坊多次提出GDP过万亿的目标。潍坊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十四五”期间将锚定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冲刺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前30强、加速迈入国内二线城市行列的目标。

今年4月,潍坊市长刘运带队在北京招商引资期间提到,将争取利用5-6年时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

9月14日,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全面小康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潍坊专场上,刘运再次提出潍坊将用5-6年时间,实现“GDP过万亿、进军国内二线城市、冲刺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30强”。

而在回溯过往成绩时,刘运说“取得这些成绩,我们倍感自豪、信心满满。”

潍坊的自信到底从何而来?数据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数据之下的产业构成。

“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这是潍坊长期打造的名片,也是潍坊农业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2020年,潍坊农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千亿,寿光模式等的提出,是潍坊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如今,潍坊正着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对内,潍坊打造出了一批产业化全链条发展的田园综合示范区和样板区。对外,则不断引进龙头企业,以资本之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只是一方面,以工业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更能展现潍坊的实力。

作为传统制造大省,外界在谈到山东制造业时,往往会首先提及青岛、淄博等城市,潍坊一直以来都很少被提及。但透过一些细分领域的数据会发现,潍坊同样也是制造业大市。

自2017年山东遴选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来,截至2020年,共遴选出了371家。其中,有57家企业来自潍坊,数量全省第一。

潍坊市2020年统计公报显示,潍坊全市3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8.3%,实现营业收入8755.1亿元,增长3.1%。值得一提的是,潍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以及营业收入,在全省均排名第二,而潍坊的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第四。

截至目前,潍坊共拥有13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57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还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瞪羚企业7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3家以及100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在国家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背景下,这些企业都是潍坊加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迈向GDP万亿之城的核心驱动力。

而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之外,歌尔以及潍柴等龙头企业,则对潍坊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快速发展的城市,免不了遭遇“成长中的烦恼”。事实上,潍坊的“生长模式”,在省内也很难找到参照的模板。

省内两个已过万亿的城市,青岛是计划单列市、济南是省会,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拥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政策倾斜。放眼全国来看,去年刚刚进入GDP万亿俱乐部的南通,正是潍坊最好的参照,二者不仅有相似的枢纽地位,在发展过程中也都主动向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靠拢”。

2020年,南通实现经济总值10036.31亿元,晋级“万亿俱乐部”。今年上半年,南通又交出了两年7.5%的平均增速,在万亿城市中排名前列。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在纺织业、建筑业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南通很清楚自己的这些产业发展现状,并在《南通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直截了当点出不足之处: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且基础元器件、原材料、核心装备、高档工业软件等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链风险较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在技术供求对接、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融资等方面服务链条不完整、服务效率不够高……

对此,南通的选择是由政府带头顶格推进,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今年4月,南通成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作为议事协调机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统筹全市科创工作。同时,南通明确将打造沿江科创带,着力追赶科技创新的脚步,并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此外,南通也十分注重平台载体的重要性。2020年,南通将原来各50平方公里的苏通、锡通产业园合并,形成苏锡通共建100平方公里的产业园,以推进人员互派和资源共享。同时,南通还紧紧抓住上海以及苏南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对这些区域的500强企业进行梳理,以期寻找合作机会。

南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一座城市必须要提及——上海。

随着沪苏通铁路一期开通运营,南通与上海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南通方面更是提出了“上海北大门”的标语。而被外界称为“上海第三机场”的南通新机场,也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9月召开的南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也提到,将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更高水平融入苏南、对接上海,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同城同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初步建成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在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中形成更多标志性、引领性成果。

好风凭借力。如果说南通选择靠向上海,那么潍坊近来的一系列动作,也明显有与青岛“抱团”的倾向。

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的语境之下,青潍一体化正被频繁提及,潍坊也形成了自上而下对接青岛的热烈氛围。

今年9月,潍坊发布推进胶东一体化2021年工作要点,梳理出了总投资达5120亿元的131个重点项目。一个月后,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推动和保障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决定》,其与青岛也是胶东五市中,率先通过这一决定的城市,足以体现潍坊的诚意。

潍坊的各个区市,伴随着青潍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也在加快融入青岛的步伐。

刚刚过去的11月,诸城市党政“一把手”两次顶格部署诸城对接青岛的相关事宜。

刚刚发布的高密市“十四五”规划,将自身定位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战略对接平台,要深度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战略,打造青岛-潍坊区域发展一体化综合体,实现“高密-胶州城市发展一体化”,共同打造胶东经济圈陆海空立体化交通枢纽、临空经济圈核心区,建设胶东半岛高水平开放发展桥头堡。

对于潍坊释放出来的善意,青岛也在给出积极的回应。11月30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示了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青岛都市圈市域铁路及胶东半岛铁路公交化方案》编制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其中,《青岛北经胶东机场至潍坊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公交化可行性研究》中提到,初步考虑将青岛北经胶东机场至潍坊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公交化作为首期工程,需于2021年年底有初步成果,力争2022年实施。

一件件看似没有关联的事情,或许都会对日后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尤其是提出GDP过万亿、跻身二线的潍坊,加强与青岛的联动,至关重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