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奋进十年系列研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奋进十年

2022年09月26日 15: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赛迪顾问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不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发展经验。系统总结这些成就和经验,将对中国下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年发展成就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回顾十年发展路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零起步,由弱到强,逐步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一)产销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连续七年位居全球首位

这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正逐步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加速向前迈进的强大推动力。2012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跨入万辆级别的起步之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552辆、12791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大力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了十年的飞速发展,正在从萌芽期向成长期迈进。自2015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领跑全球,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了世界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国。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54.5万辆、352.1万辆,分别是201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281.4倍、274.3倍。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方面,中国也是遥遥领先,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占全球保有量的一半以上,占汽车总量的2.6%。

(二)关键领域创新成绩斐然,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这十年,中国持续深入布局“三横三纵”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全面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基本打通新能源汽车相关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等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其中,动力电池领域表现尤为亮眼,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全球装机量占比超过50%,中国动力电池头部企业领跑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产业支撑能力大幅增强。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循环次数、能量密度等多个核心特征领域先后实现重大突破,相比2012年,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提高2.2倍,成本下降超过85%,先进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分别平均达到280Wh/kg、170Wh/kg。

(三)配套设施布局显著扩大,充电网络规模全球领先

这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功打造出了“十纵十横两环”高速公路快充网络,构建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充换电网络,充电便利性的提升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使用环境。具体看来,2014年,国家电网全面放开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场,大量资本开始涌入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市场。2020年,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发展前景与车桩比的巨大缺口,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成为了“新基建”领域重要方向之一,在国家政策大力引导下,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2021年,中国充换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261.7万台,是2012年的62.7倍,其中,公共领域充电桩114.7万个,私人领域充电桩147万个,充电总电量达111.5亿千瓦时,超过300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具备充换电能力,车桩比达到3:1。

(四)市场驱动成为增长内核,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这十年,中国已累计推广了近千万辆新能源汽车,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驱动因素正式由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在广阔的需求带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具体看来,在汽车制造方面,定制化生产方式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首选,新能源汽车企业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多样选择,进一步放大消费差异化和个性化,有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企业合作方面,代工模式蓬勃兴起,进一步放大品牌厂商研发设计优势,提升代工厂商生产制造能力,有效提升了闲置产能利用率。在充换电服务方面,面向新能源汽车不断增长的充电需求,以换电服务为核心的“电池银行”模式、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储能设备的车网互动模式,进一步打开充换电服务想象空间。这些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在有效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自主品牌汽车强势崛起,电动网联化“多点开花”

这十年,在全球汽车电动化的竞争中,中国汽车产业凭借智能网联和新能源“双轮驱动”,在上半场比赛中走在了最前端,自主品牌抢抓发展机遇,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崭露头角,并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传统车企积极拥抱电动化,加速推动自身转型升级,打响自主品牌崛起第一枪。造车新势力企业以新定位、新模式塑造自身市场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为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科技企业先后入局新能源汽车,为产业颠覆和创新注入新鲜血液,软件定义汽车趋势凸显。2021年,插电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超过600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车企销量占比超过50%,这份成绩不单单代表着中国品牌在崛起之路上走得铿锵有力,更代表着中国在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道路上再次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年发展经验

回顾新能源汽车十年的发展路程,在各级政府及组织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现了诸多成就,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发展经验。总结这些经验,不但能够为中国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明晰方向路径,更能够为全球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交上“中国答卷”。

(一)立足发展实际,统筹做好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根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实际情况,分阶段出台中长期产业规划,以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具体看来,第一个阶段是2012年到2020年。由国务院于2012年7月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提出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的目标。第二个规划期是2021年到2035年。由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要达到车辆总销售的20%左右”的新目标,以及“到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要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远期目标。

(二)出台政策措施,供需两侧双向发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年辉煌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自2012年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近600项政策、150余项标准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支持范围涵盖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安全监管等各个方面。在供给端方面,2013年,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在引导汽车节能、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审议通过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乘用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负积分,应当通过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抵偿归零”, 极大地促进了汽车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在需求端方面,为降低消费者购买门槛,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四部门也先后出台了《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各项政策、标准的相继落地,在激发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活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奠定扎实基础,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三)加快转型升级,助力创新主体发展

这十年,中国始终坚持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创新主体发展作为行业核心动力,走出了一条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道路,可以总结为三项具体举措。一是坚持“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持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三纵三横”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传统汽车企业、行业协会、高校等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以及充电设施等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工作。二是鼓励丰富创新主体发展。一方面,通过逐步放宽新能源汽车投资准入,鼓励优质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领域,为各类型企业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创造了宝贵机遇。另一方面,推动代工模式发展,批准了传统汽车制造商与没有品牌积累的初创车企开展合作,提出将新能源汽车的设计与生产分离,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水平。三是聚焦关键问题成立创新中心。组建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为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组织21家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成立汽车行业的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四)坚持开放合作,融入全球价值链条

中国不断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优势,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从政府层面来看,中国政府先后在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参与、推动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新能源汽车营商环境,加强与各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贸易投资、标准法规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这些举措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良性竞争,促进了行业技术合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企业层面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在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国际营销网络体系,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推动产业合作由生产制造环节向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等全链条延伸,打造了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十年铸剑,只为炉火纯青,一朝出鞘,定当倚天长鸣。过去十年,在党的带领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过艰辛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的十年、百年,相信在党的持续带领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前线奔跑的一大批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的“奋斗者”“实干家”将凝聚信心、攻坚克难,不负伟大时代,为汽车强国梦的实现贡献更大力量。

(本文作者: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