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推动落实消费端绿色转型,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已先后涉足消费端碳布局,依托各自的资源禀赋,拓展碳账户覆盖范围并提供绿色行为激励。
近日,平安银行战略发展部董事总经理卢乐书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碳减排量作为类货币性质的环境资产,必须要由账户体系来承载,且非常适合做金融业务方面的延伸。卢乐书认为,消费端绿色转型需要采用G2B2C的发展路径,碳信息流和价值链涉及从企业到居民到政府,再由政府赋能企业回传到居民的复杂过程。随着个人碳账户场景和用户覆盖的进一步拓展,辅以标准的建立及金融属性的逐步加强,个人碳账户将逐步实现全国、全网打通,有望最终形成统一的居民碳账户体系。
卢乐书。资料图
以G2B2C路径打通碳信息流和价值链
《21世纪》:平安银行为什么开始做个人碳账户项目?
卢乐书:在银行的对公侧,我们根据监管要求,执行给企业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做贷款利息优惠。同时我在研究,银行零售侧是不是也有资源能够做这方面的事。这首先需要银行人绿色意识的觉醒,同时也要清楚地知道自身有哪些业务能够触达到绿色方面。推动消费端绿色减排,既能够直接聚焦居民绿色行为,也能间接拉动企业绿色转型。具体操作上,我们通过将零售侧的获客成本投放到客户的绿色权益上来,并逐步形成个人碳账户低碳家园这个产品。
《21世纪》:消费端碳减排和企业碳减排路径有何异同?
卢乐书:个人的消费端其实就是企业的需求端,需要找到适当的激励和助推方式,充分覆盖消费、投资场景,借助平台企业、金融机构的能力,推动绿色消费需求提升,形成市场的绿色溢价,建立生产端低碳转型的市场牵引。
消费端碳减排具体的承接主体是数以亿计的个人,是每个人每天的消费、出行等生活习惯的汇总,而这些个人习惯的改变难以直接被规制,应更注重有效引导。企业在用户引导方面具备更多的市场化运作经验,政府则善于具体政策的制定并直接作用于企业。同时,政府相对难以进行消费端逐个人、逐个场景的引导。所以,商业银行或者头部互联网平台等企业根据各自场景来触达和引导用户,并在这个过程中摸索出如何有效推动个人碳减排,再把经验反馈给政府端辅助决策,最后批量复制、调试和应用,进而作用于消费者。据此,我将消费端绿色转型定义为以G2B2C为路径,碳信息流和价值链涉及从企业到居民到政府,再由政府赋能企业回传到居民的复杂过程,其背后的理论逻辑涉及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推动需求端低碳转型的路径与生产端不同。以企业和政府作为主体的生产端绿色转型是G2B的实现路径,其之所以反应迅速,主要原因是生产端场景相对集中,政府能够制定出清晰明确的政策,各行业企业能够较好地落实,虽然很复杂,但是主体之间的参与路径是相对明晰的。消费端政策落实难度大,过程复杂,需要充分借助企业端的场景进行有效触达。
各类个人碳账户开始局部打通
《21世纪》:什么是个人碳账户?个人碳账户和企业碳账户的区别是什么?
卢乐书:个人碳账户是承载个人碳足迹的账户体系,类似于银行账户,只不过其中存的是个人的碳资产,企业碳账户概念也类似,存放的是企业通过碳减排而获得的碳资产。
目前,个人碳账户主要通过普惠权益的方式引导用户形成绿色消费理念,践行低碳行为,各家银行、互联网企业在建设碳账户时,多是通过丰富的权益,创新的玩法,以及科学量化个人减排效益等方式,让用户更直观地感受到自身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和低碳消费的好处,从而能够广泛地参与进来。现阶段,碳账户设置中较少涉及对高碳消费行为的惩罚措施。
可以这样理解,个人碳账户是企业私域流量下的局部绿色生态。在这个生态中,绿色行为换取“绿色积分”“绿色能量”等代币性质的激励标准,用以在生态中兑换实际奖赏和局部流通。在这个过程中,用于积累代币的是被清晰定义的用户绿色行为,而科学性体现在这些绿色行为所产生的碳减排量是一定程度能够经过科学计算和记录的。这些行为具体所兑换的积分,以及积分再兑换的低碳产品或公益权益,是产品设计考量,设计环节最大程度考虑的是用户参与度,而非这些绿色行为所对应的碳减排量的公允价值。
从微观上看,每个用户的绿色兑换行为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居民行为所贡献的碳减排量的价值,但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宏观大数据能够根据用户行为,梳理出被普遍接受的碳减排行为的兑换物以及其价值。随着消费端碳足迹的标准打通,局部生态正在开始联合,消费端碳减排量的公允价值体系也在随着居民碳账户的形成而逐步建立。
《21世纪》:我国消费端绿色转型的路径和发达国家有什么不同?
卢乐书:消费端绿色转型,国外也没有成熟的经验,我国依托超高的互联网渗透率和成熟的零售金融服务体系,可以探索出创新发展路径。
消费端的绿色转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需要一定的培育土壤的。这个土壤里有两个最核心的因素,一是居民的绿色意识,二是全社会的数字化程度,我认为后者更重要。
首先,居民的绿色意识需要各种引导和激励政策才能逐渐被唤醒。这里面又是有两个主导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政策的渗透力。论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我们国家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我们的政策渗透力足够强,能够有效提升居民的绿色意识。
其次,全社会的数字化程度,我国是明显高于欧洲的,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准确追踪、量化和联通居民碳减排的具体情况。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居民更接受和适应高数字化程度的生活方式,经授权的个人信息得以在政府或大的机构汇总和留存。全社会的数字化程度的提升,能够赋能更加精准的碳足迹捕捉,为消费端绿色转型提供丰沃的土壤,使得我们提出的消费端碳减排G2B2C的路径能够实现。
2007年,英国的科进集团做过企业碳账户,荷兰的拉赫蒂市2019年也有过城市个人碳账户的尝试,但都没有形成规模。在中国,广东省2015年就已经开始了区域碳账户试点,国内陆续也有其他的点状的零散的创新。2022年可以说是国内的碳账户元年,地方政府、银行、互联网企业等自发搭建的碳账户,突然间不下20家了,并且开始局部打通,这就是我之前预演的居民碳账户的形成路径。
四大核心要素决定居民碳账户发展
《21世纪》:什么是居民碳账户?它的形成路径是什么?
卢乐书:理想状态下,居民碳账户是国家层面的、信息互通的、覆盖场景完全的、具有统一标准的、居民覆盖面广泛的各类个人碳账户打通后的产物。在居民碳账户下,个人碳资产是一种流通性极强的商品,能够被交易、储蓄并用于消费、投资,具有一定的货币属性。
在研究个人碳账户怎么做的过程中,我也在密切关注同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动向,网络平台、金融企业和政府机构各展所长,通力合作。根据这些观察,我提炼出个人碳账户得以有效运转的四个核心要素:场景、用户、标准和金融属性。这四个核心要素也决定了居民碳账户的发展进程。目前,不同主体所搭建的个人碳账户,也是满足了这四个核心要素,并且根据自身的禀赋在其中两至三个维度上极具优势。
我们把现有能够调研到的二十几家个人碳账户产品归为银行类、互联网公司类、地方政府类和监管机构类。其中,头部互联网公司具备丰富的场景和海量的用户,能够快速将绿色场景铺开。商业银行运用丰富的零售端金融工具和个人信用体系,以碳减排量作为标的资产去延展个人绿色金融服务,能够将碳减排量的类货币属性做深。政府和监管机构主导的碳账户,一是可以通过区域试点先行探索碳资产交易机制和路径,二是能够通过更广泛的公信力和资源调动能力,以统一的标准将两者衔接,共同向居民碳账户的趋势发展。
居民碳账户体系构建需系统解决触达场景多元、用户覆盖全面、碳资产金融属性清晰和数据技术标准规范四个关键环节。随着统一碳核算标准的建立,不同主体之间的个人碳账户有望打通成为居民碳账户,碳减排量的资产属性不断得到加强。基于居民碳账户体系的构想,我们就可以将各类个人碳账户量化到一个宏观的体系当中,立体投影出各类碳账户的相对位置,助力形成良性竞争,推动消费领域碳减排又好又快发展。
在居民碳账户的理想状态下,全社会的低碳场景能够充分挖掘并拉通,碳账户开通及使用覆盖至全民,碳足迹的记录基于国家标准,碳资产的交易能够和货币充分挂钩。目前,各类碳账户已经局部互通,居民碳账户的进程已悄然形成。退一步讲,即便我们所讲的居民碳账户的理想状态仍然是在理论层面,但消费端绿色转型在这个进程中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实践,对全社会低碳转型也能够起到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