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产业地理①军工“小巨人”加速释放动能 陕西、四川等成产业聚集高地

2022年10月20日 12: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凌晨
在国防军工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凭借此前深厚的产业优势,陕西、四川、湖北等军工大省的企业几乎占据榜单的半壁江山。

编者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也是细分领域与市场行业的领跑者。随着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示,多地加码对“专精特新”的支持,“专精特新”再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关键词之一。21世纪经济报道根据工信部前四批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梳理出不同行业分布发展区域,结合产业地理与市场前景,从多维度解码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产业发展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凌晨 西安报道

如何将军工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陕西、四川、湖北等军工大省正在解题。

前不久,工信部开展的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已完成相关审核。各地陆续公示了通过审核的企业名单,据统计,全国共有4357家企业上榜,超过第三批数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防军工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凭借此前深厚的产业优势,陕西、四川、湖北等军工大省的企业几乎占据榜单的半壁江山。其中,远方装备、成飞集成、西测测试、华秦科技多个企业已经上市。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年来,军民融合是个重点。在此背景下,以四川为例,相关政策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在产业配套、技术研发、资金配套等方面的力度及影响,进一步缓解了此前军工企业相对封闭的局面。”

军工企业崛起

近年来,随着军民融合深入,越来越多的市场化产品出现在军工企业的生产线中。“这是一款北斗卫星手表,具有授时、定位、指南针、高度气压测量等功能,可随时随地通过卫星授时,实现与当地时间‘秒同步’”。一电商平台销售页面显示。

“目前来看,四川的军工企业与市场结合越来越紧密。”盛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不同与此前,随着政策推动与市场进一步发展,军工企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会越来越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公布,四川省共有超300家企业上榜,主要分布在机械设备、国防军工以及生物医药等行业中。其中,四川省超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成功上市,国防军工行业企业占比约14%左右。

与四川情况相似,另一军工大省陕西军工领域数据也十分亮眼。东财Choice数据显示,目前,在陕西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12家已经登陆A股市场,其中6家为国防军工企业,2家电子企业,2家基础化工企业,1家通信企业,1家生物医药企业。

华秦科技便是典型的军工“小巨人”上市企业之一。该公司主要从事特种功能材料,包括隐身材料、伪装材料及防护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我国重大国防武器装备如飞机、主战坦克、舰船、导弹等的隐身、重要地面军事目标的伪装和各类装备部件的表面防护。

上市后,华秦科技累计募资额超过10亿元,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同时,华秦科技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占比超过10%,极大提升了企业创新力。

“在政策推动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区域行业对军工企业发展的推动十分重要。”盛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此前,受制于产品等因素,军工企业发展十分封闭。虽然目前这种情况获得进一步改善,但仍需要深入与市场接轨。”

华秦科技并不是孤例。事实上,在陕西、四川、湖北等地有着大量的军工“小巨人”企业,而上述区域之所以能在军工领域迅速发展,是因为其拥有丰厚“家底”。

资源禀赋优异

四川军工产业起步较早,“一五”时期,在国家实施“156”重点工程的背景下,多个重点项目便已落地。随后“三线建设”时期,当地一大批重点军工企事业单位陆续兴建起来。

公开数据显示,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全国工业投资的八分之一、国防军工投资的四分之一均集中在四川。而后,伴随着国家三线调迁政策的实施,一批军工企业逐步集中在成渝两地。

随着军民融合逐步深入,凭借深厚的军工基础,四川涌现出一批发展迅速的军工项目及企业。例如,四川“5·12”特大地震后,军工企业四川明日宇航公司多个产品应用到灾后重建中。该公司拥有各类复合材料成型、检测设备、自动铺丝铺带设备、热隔膜等设备,同时承担了92个型号6000多项零部件的配套研制和批量生产任务。

此外,成都航空航天产业也涌现出海特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骨干科研机构,形成了集飞机研发、设计、制造、测试与维修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航空产业链。

通过产业联盟、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等方式,四川省突出产业培育,提升军民协同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支撑,壮大军民融合发展优势集群,逐步形成集约发展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

四川并不是孤例,同为军工大省,陕西也展现出军民融合发展新活力。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截至2018年,陕西省军转民企业达300多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80多家,当年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二位。

“陕西是带有‘科创’基因的城市,尤其是军工、新材料方面。”一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丰富的科教资源、良好的军工、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基础为企业成长提供了成长沃土,若是政府能够发挥引导作用,帮助企业打通资金、人才、资源等渠道,为军工企业提供市场化发展空间。”

政策引导培育

依托国防军工资源优势与科教优势,陕西积极推进军民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军工产业。比如在军民融合标准化工作方面,西安曾发布《西安市军民融合产业标准化项目扶持管理办法》,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试点单位军民标准通用化工作继续深入。

此外,产业发展方面,西安制订了《西安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建设六大融合体系,发展九大核心产业,促进形成“两园五基地”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针对军工企业,西安利用政策引导通过资产重组、并购、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开展军企混改,吸纳优势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参与,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释放军工企业活力。

政策引导推动的成效正在显现。公开数据显示,目前西安市军工相关企业数量超400家,配套产品涉及陆、海、空等多个领域。

相较之下,四川在军民协同发展方面同样亮眼。2022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军民协同方面,四川推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区域转化中心在川落地。同时,促进核能与核技术应用、航空整机与发动机、军事电子信息、航天及卫星应用、高端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

此外,四川推进科技创新汇智平台建设,深化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同时,探索“军民商”卫星数据资源整合利用,实施高分、北斗卫星应用示范,组建四川卫星资源中心。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军民协同方面,四川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项目55个,16项先进技术成果获国家立项支持。

通过军民协同,将军工企业与市场接轨纳入现代产业体系,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盛毅认为,随着军工企业数量、产值、利润及品牌影响力的增长,企业与资本市场、相关民用市场进一步结合,未来也许会驱动城市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