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田静 实习生王梓同 珠海报道
“我们计划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一个国家级的语言服务基地。” 新译科技董事长、新译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田亮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横琴是粤港澳大湾区很重要的节点,是辐射东南亚和整个亚非拉地区的重要平台,加上澳门在国际上的地位,可以借助这样一个地方将国内外连接起来打造一个国家级的语言服务平台。
随着计算机算力的提升和多语言语料的爆发式增长,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开始为普通用户提供实时便捷的翻译服务,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跨语言沟通降本增效。
多位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在接受南财记者采访时表示,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引擎,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横琴作为普通话、粤语、英语、葡语和简化汉字、繁体汉字、英文、葡文等多语言、多文字同生共存之地,在此建设语言基地具有明显优势。
大湾区有望率先实现跨语言无障碍沟通
近日,新译大讲堂第四讲来到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办,数位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家以“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前沿进展及其应用”为主题,展开讨论。
新译大讲堂是由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企业、语言服务行业机器翻译赛道独角兽——新译科技所属智库新译研究院发起,以授课和学术讨论等形式,追踪全球翻译技术前沿、全球语言服务行业动态及发展趋势,向社会普及翻译技术的学术交流平台。
“当前,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技术突飞猛进,运用AI翻译技术克服语言沟通障碍,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对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田亮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有着独特的语言格局,主要使用普通话、粤语、英语、葡语四种语言交流,但如果仅靠传统语言学习,相关语言翻译人才十分紧缺,翻译效率低,时间成本高,无法满足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内地与港澳的深度合作示范区,更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我希望能够在粤港澳大湾区,利用人工智能在全球率先实现跨语言无障碍沟通。”田亮说。
《2022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翻译业务量有显著增长,其中,阿拉伯语、俄语、德语、英语和白俄罗斯语为市场急需的五个语种。
澳门大学科技学院代副院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黄辉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澳门是一个跨越文化的地方,作为南窗口面向海上丝绸之路,与不同国家的交流相对较为密切,具有400多年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横琴和澳门有着特殊的关系,在深合区建设语言基地,有明显优势。
黄辉表示,语言是所有产业重要的载体,在很多行业中的宣传、交流、沟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很明确的语言智能产业,因此在横琴构建国家语言服务基地,恰好可以互补这方面的发展。
学者:促进人机沟通为挑战之一
据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含有语言服务业务的企业423547家,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达9656家,北京是语言服务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全年总产值为554.48亿元,相较2019年年均增长11.1%。
该报告表示,机器翻译在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业务的企业达252家;“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服务模式得到市场普遍认同,超九成企业表示,采用该模式能提高翻译效率、改善翻译质量和降低翻译成本。
黄辉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技术角度来说,神经机器翻译的神奇之处一方面在于机器可以并行地训练,另一方面,和早期的规则、统计翻译方法相比,神经机器翻译不需要太多人工干扰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性能;从应用角度而言,目前使用神经网络翻译技术只需要特定的模型以及数据就可以实现较好的翻译结果,同时也具备实现多种语言之间的翻译的能力,减少了部署模型的成本。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黄书剑提到,神经机器翻译模型很容易受到外部输入的干扰,比如添加逗号、替换为低频词等,翻译结果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导致错误,这些是深度神经网络带来的问题。由于数据和参数比较多,并不是每一个词都得到了充分训练,因此会出现类似问题。学术界通过对抗样本进行数据增强,能够修复部分问题。
那么,未来机器翻译是否可以取代人工翻译?如何实现高效的人机协同翻译?
黄书剑则表示,从人机协同的角度来说,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在于认清以及发挥人和机器各自的优势。比如,一种理想情况是机器可以用来做大规模自动化翻译,人工译员对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做最后保障。目前,如何将人类传递给机器的不同信息综合起来,促进人机沟通是人机协同的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