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序号】
063
【案例名称】
推进供应链融资跨越式发展 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升
【报送单位】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案例类别】
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案例‐数字普惠金融
【案例概述】
近年来,农业银行把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金融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升、增强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质效的模式路径,构建“横向协同、纵向协作”的业务推进机制,投入资源力量,推进快速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按照中台思维打造“农银智链”平台,提升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效能,不断优化完善以“链捷贷”为代表的“智链融资”线上供应链融资产品和以“融通e信”为代表的“智链融通”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有效提升了链上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服务能力。2021年,农行率先与人民银行票交所对接,快速推出供应链票据在线贴现产品供票e融,为链上小微企业提供在线贴现服务。
【案例背景】
小微企业处于初创成长期,规模小、轻资产、经营波动大,与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要求存在错配,导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供应链融资作为产融结合的连接器,能够将银行信用有效传导至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在确保风险可控基础上,拓宽了小微企业信贷覆盖面、延伸了服务触角。在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发展支撑下,供应链融资成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和支持小微企业的主攻方向。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金融机构做好供应链融资业务意义更加突出。农业银行坚决贯彻落实有关要求,运用数字化转型成果,加快形成供应链融资产品服务体系,切实增强了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主要做法】
一是平台化管理。构建统一、标准、开放的“农银智链”平台,包含三个模块:大数据平台通过专线对接与区块链共享,获取核心企业ERP、供应链服务/电商平台、人行中征应收账款平台、票交所及第三方平台数据,并分析;业务管理平台与核心系统及信贷、评级、定价、反欺诈等其他子系统直联,实现统一管理;面客渠道支持灵活嵌入行内网银、掌银及各类外部平台客户端,满足客户和场景多样化的需要。
二是数据化建模。运用供应链“三流”数据,结合行内金融行为及信贷业务数据建模,经历8年的迭代优化,形成了特色客户评级、授信、贷后预警和商圈评级模型,提升供应链信用风险识别能力,形成了重信用、轻担保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三是网络化运作。实现系统智能决策和审批自动化管理,发展线上“批量、批发”化信贷模式,有效降低了业务成本,形成了“一点对全国”线上放款服务模式。“链捷贷”单笔业务全程线上办理,秒批秒贷,审批放款效率同业领先。
四是智能化风控。通过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实时掌握贷款资金动向,按日对融资相关方进行贷后监测预警。积极构建与核心企业、供应商的金融联盟链,运用区块链技术将真实交易信息上链存证,确保融资贸易背景真实性。
【取得成效】
一是突破千亿万户。截至2021年末,农业银行已与中建股份、T普惠金融服务“新市民”案例L集团等近1400家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业务合作,累计服务供应链上下游客户3万户,累计发放贷款18万笔,累计发放融资近2200亿元,余额突破1000亿元,惠及小微企业2.2万户。
二是助力稳链强链。对先进制造、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88家重点企业制定专属服务方案,聚焦支持了一批“两新一重”、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核心企业,并将核心企业信用穿透至供应链上多级企业,支持产业链稳定、发展、提升。依托供应链交易数据、资金流、物流等信息,实现对上下游企业多级穿透和批量化融资支持,加大产业链关键节点靶向发力,实现以点固链、补链、强链。
三是服务实体经济。与雄安集团、中国建筑等央企,小米、中国电子等科技型龙头企业,棉花交易市场、首农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创新“项目贷款+供应链保理”、科创企业数据网贷、线上棉花仓单存货融资。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创新“项目融资+链捷贷”模式。通过链捷贷直联小米、中国电子等科技龙头企业,为其产业链上的科创型小微企业提供比照核心企业价格的融资。
【经验启示】
一是建立管理机制。建立“横向协同、纵向协作”的推进机制,编织链式营销网络。积极与外部优质供应链金融平台公司合作,发挥中转作用。按照“一点对全国”和“线上化运作”的模式,重构信贷流程。
二是提升运营能力。设立集信贷、法律和科技人员的供应链金融专职团队,形成集约化线上业务运营管理模式。匹配专职开发团队,负责产品开发、渠道建设、平台迭代升级、系统运维等工作,建立需求快速响应和产品快速交付机制。
三是铸牢风控体系。从业务流程、信息安全、客户身份认证和数字证据留存机制等方面,形成产品创新管理规范。加强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运用,通过数据交叉验证开展融资客户画像,搭建有别与传统单体客户信贷业务的风险监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