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序号】
033
【案例名称】
打造新型情缘化便民驿站
【报送单位】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案例类别】
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案例‐基础设施
【案例概述】
为构建“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服务体系,切实为广大农村乃至偏远山区、海岛等地区的居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2015年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创新推出升级版金融便民服务点——“丰收驿站”,通过政银合作、银企互动,充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城乡居民提供金融、电商、物流、政务、民生等“五位一体”的综合社区服务。2021年,为深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省建设,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强化了丰收驿站提质增效工作,在内部加强标准化、标杆化建设和风控管理、上线推广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在外部广泛加强合作,为社会基层劳动者提供更加暖心的关怀服务,进一步夯实“五位一体”的综合社区服务定位,推动金融服务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现相关综合服务“最多跑一次”,助力普惠金融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
【案例背景】
近年来,各类银行同业机构不断下沉经营重心,在浙江省农村地区布设各类金融便民服务点,渗透和抢占农村金融市场。而以微信、支付宝等为代表的移动支付业务的普及,导致电子支付类业务占比逐年上升,现金类业务需求逐年下降。同时,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状况日趋严重,以地缘、情缘为纽带的综合化服务需求不仅存在,并较为强烈。因此,在浙江省建设共同赋予示范区的崭新要求下,进一步赋能丰收驿站发展,进一步提升“一站式、多功能、综合性”服务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对浙江农商银行系统深化以人为核心的普惠金融、深度参与社会治理、推进网点转型、巩固金融便民服务主阵地的作用意义重大。
【主要做法】
一是强机制,明确规范化管理目标。建立省市县三级架构,以季报、调研、座谈会等方式,分析业务运行情况,指导行社加强经营管理。
二是强服务,坚持双线化融合发展。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在驿站推广线上业务,深入对接自然资源等9大部门合作代理142项政务服务,建设“警银、红色、文化、共富、两心融合”(乡村便民服务中心与金融服务中心融合)等特色驿站,年累计代办政务业务70万余笔,实现“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并以驿站入驻等方式融入全省未来社区(乡村)建设。在防疫工作中宣导防疫知识、代购和配送居民生活用品。
三是强标杆,发挥领头雁示范作用。推出省级旗舰店长效运营机制,升级总部驿站2.0,评选“百佳”驿站树标杆。
四是强系统,增进数字化管理能力。开发信息管理平台,推进站点、设备、人员和业务统计等数字化。
五是强风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风险防控检查,点对点督促整改。
六是强善义,承载公益性社会服务。与天目新闻联合开展“千家驿站送清凉 农信邀您‘驿’同享”活动,为户外劳动者送出13万份防暑用品;与浙江省总工会共同打造1056家户外劳动者服务站——“丰收港湾”,解决其“吃饭、喝水、休息、如厕”难题。
【取得成效】
一是服务提质扩面。到2021年末,浙江省共有丰收驿站10748家,其中标准型5935家,分别较年初新增313家和162家;行政村覆盖率51.1%,较年初提升9.8个百分点;社区服务融入率12%,较年初提升1.2个百分点。近三年年均金融业务交易量4372.70万笔、金额701.19亿元,非金融业务(含代购、代销、代收快递、代发快递、社会服务、政务服务及其他业务)交易量1378.31万笔。
二是载体智能全面。丰收驿站集成数字化、线上化、便捷化的机具和服务模式,共投放助农终端、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案例TM(普惠金融服务“新市民”案例RS)、智能付、政务一体机等各类自助机具12575台,同时搭建丰收驿站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营销、风控等多维数字化管理,为居民提供更高效、便捷、安全的服务。
三是口碑显著美好。丰收驿站省级旗舰店、浙江农商银行总部丰收驿站全年接待领导来访200余人次,服务客户1万余人次、举办活动52场。丰收驿站服务模式、公益行为等获主流媒体报道161次,各级领导批示25次。中国农村金融、中华合作时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同时荣登学习强国。
【经验启示】
一是践行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深耕农村(社区)市场,积极整合各类金融、泛金融服务,让广大群众享受“一站式”“一屏式”服务,打造“最多跑一次、就近能办事”新型便民渠道。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创建农信样本。充分考虑服务对象需求、区域资源整合成本、可持续发展、区域特色等要素,选择合适的服务内容与驿站建设类型,因地制宜推进旗舰型、标准型和简易型驿站建设。
三是推进开放合作,实现共建共赢。坚持开放包容、共赢共促,加强跨业、跨界合作,争取将更多行政服务事项纳入业务范围,主动为政府优化城乡社会治理贡献力量,努力完善服务功能和办理方式,积极参与社区共建,持续打造可信赖的身边银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