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周报(第71期)丨COP15第二阶段会议准备就绪;新能源发电项目应并尽并、能并早并;第四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召开

2022年12月06日 17: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德尚玉
本期看点: COP15第二阶段会议准备就绪;能源局: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应并尽并、能并早并;第四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召开;梅德文:CCER重启迫在眉睫。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正积极稳妥推进。目前,“双碳”1+N政策体系已经构建完成,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不断出台,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及碳达峰方案陆续公布。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 COP15第二阶段会议准备就绪;能源局: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应并尽并、能并早并;第四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召开;梅德文:CCER重启迫在眉睫。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生态环境部:COP15第二阶段会议准备就绪

11月28日,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移址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会期为12月7-19日,会前将召开“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工作组第5次会议。中国将继续担任会议COP15主席国,领导和推动所有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和会标等大会主要元素保持不变。

12月11-13日,中方将继续参与COP15第二阶段城市、自然文化、商业、科学等4个平行论坛的举办。中方将通过论坛总结展示中国各地城市和乡村、政府和企业及社会各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和做法,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展示中国生物和文化多样性,展示中国企业生多保护的典型做法,分享中国学界在推动2020后全球“框架”的作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明确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转型变革。在制定新目标的时候,应注意吸取“爱知目标”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考虑各国的发展实际和差距,设置合理、可行的目标。

2、国家能源局: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应并尽并、能并早并

11月28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应并尽并、能并早并有关工作的通知》发布。其中提出,各电网企业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电力有序供应前提下,按照“应并尽并、能并早并”原则,对具备并网条件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及时并网,允许分批并网,不得将全容量建成作为新能源项目并网必要条件。各单位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大配套接网工程建设,与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做好充分衔接,力争同步建成投运。

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发电持续快速增长并保持较高利用水平,第四季度新能源投产并网较为集中。保证新能源发电项目及时并网,既有利于增加清洁电力供应,发挥新能源在“迎峰度冬”期间的保供作用,也有利于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国家能源局此前已多次发布政策文件,要求确保新能源发电项目能并尽并,不得附加额外不合理条件。推进落实“双碳”目标,能源转型是关键,风能、光能等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要逐步提升。要确保能源转型,就需要保障新能源项目成功推进,尤其是新能源发电项目并网,不能为此设置更多障碍。

3、第四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召开

11月29日,第四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和莫斯科两地举行。中俄双方代表围绕“深化中俄能源合作,共促能源安全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展开交流。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主持论坛开幕式并发布《中俄能源合作投资指南(中国部分)》(以下简称《指南》)。

章建华表示,为了向俄方能源企业来华开展业务提供服务,中国国家能源局组织中国能源行业相关企业共同编制了《指南》。在内容上,《指南》全面展示了中国能源行业投资环境,系统阐述了能源合作项目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融资政策与渠道等,为俄企业在华开展能源领域务实合作提供了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的服务和信息指引。《指南》的发布,将为俄方更好地了解中国能源行业、分享中国能源发展机遇提供帮助。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当前,全球能源体系深刻变革,能源危机形势严峻,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广阔。目前,中俄能源合作稳步推进,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领域贸易额大幅增长之外,新能源、储能等新领域的开发与合作也在加深,中俄能源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对于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4、第二十三次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举行

12月1日,第二十三次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以视频形式举行。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日本环境省副大臣山田美树、韩国环境部部长韩和真分别率团出席会议,交流本国环境政策及最新进展,并就共同关心的区域和全球环境议题交换意见。会议审议了《中日韩环境合作联合行动计划(2021—2025)》实施情况,通过并共同签署《第二十三次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联合公报》。

黄润秋表示,中方愿继续与日韩一道,积极促进绿色低碳的全球发展,用好“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合作平台,将三国环境合作成功经验、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与更多合作伙伴分享,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三国环境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日韩环境合作联合行动计划(2021—2025)》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希望三方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发掘合作潜力,结合各国需求深入开展互利共赢合作,推动中日韩合作与其他区域环境合作机制协同增效,在全球重要环境议题上加强立场沟通和协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去年的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上,三方签署了中日韩环境合作联合行动计划,成为三国环境合作的实施蓝图。中国深度参与区域和多边环境治理进程,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日韩+X”生态环保合作,为东北亚乃至更大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5、贵州: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贵州省政府日前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重点从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以及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降低1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18%,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水平显著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其中还提出,加快推动白酒、能源、有色、化工等行业绿色化改造,打造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持续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贵州生态日等系列活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去年2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激励各地加快落实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我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是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此外,贵州煤炭、水电等能源资源丰富,又是“东数西算”工程全国8个算力枢纽节点之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有着巨大的优势。

6、安徽出台工业碳达峰方案: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率先达峰

12月2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印发《安徽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节能提效助力减碳、绿色体系协同减碳、资源循环利用减碳、绿色低碳创新应用、绿色制造数字赋能六大行动。

根据方案,“十四五”期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初步建成高效、循环、低碳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基础。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8%。

“十五五”期间,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全省制造业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稳步提高,绿色低碳发展迈入新阶段。力争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推动钢铁、水泥等有条件的重点行业率先达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随着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密集出台,各地更为细化的重点行业领域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也陆续出台。安徽省推动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对重点行业提出了详细的达峰路径、具体措施、能效杆值、实施目标等,并明确提出推动有条件行业率先达峰,在全面部署之下又有所侧重。

二、绿色金融周报

1、梅德文:要在国际碳定价有话语权,CCER重启迫在眉睫

近日,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际上自愿碳市场的做法激励我们要在自愿碳市场建设与国际碳定价话语权上有所作为,CCER的重启已迫在眉睫。

从国际看,无论从政府、产业层面,还是金融、供需层面都在探索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碳信用体系。这些信号均激励我们要在自愿碳市场建设与国际碳定价话语权上有所作为。从国内看,按照目前我国碳市场45亿吨配额规模测算,每年CCER需求量最大为2.25亿吨。与此需求量相比,当前市场上剩余CCER数量已严重不足,未来碳市场扩容,叠加市场需求,CCER会更紧缺,这也是CCER重启呼声特别高的原因。

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组织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开展配套制度规范的制修订工作,包括项目开发指南、审定与核查规则、注册登记和交易规则、方法学等重要配套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研究,也正在组织开展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自愿碳市场是强制碳市场的有益补充,可以促进形成市场“柔性机制”,丰富产品类型,帮助遵约市场和企业实现低成本减排,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同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2、三季度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放42亿碳减排贷款

日前,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碳减排贷款信息披露(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邮储银行合计向94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420238.42万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26%,带动的年度碳减排量为881042.78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碳减排效应最为显著的项目有三峡新能源杞县风电项目、国家电投神源围场御道口牧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钦北区龙滩风电场项目。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以来,邮储银行累计向302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3,116,684.69万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98%,带动的年度碳减排量为5,871,990.65吨二氧化碳当量。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责任担当,也是商业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邮储银行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建设一流的绿色普惠银行、气候友好型银行和生态友好型银行。

3、渣打于港交所Core Climate平台完成首批自愿碳信用交易

11月28日,渣打宣布,分别与新世界发展及中电控股合资公司Apraava Energy的合作,成功在Core Climate平台完成首批自愿碳信用交易。渣打协助新世界发展透过Core Climate成功物色及购买一批优质的自愿碳信用,是新世界发展首次在港进行自愿碳信用交易。同时,渣打亦于平台上购入一批源自Apraava Energy在印度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自愿碳信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自愿碳信用交易于Core Climate成功完成,标志着香港发展自愿碳市场的重大里程碑,实现社会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低碳发展双赢的重要举措。

4、安徽首次发布绿色金融发展报告

日前,安徽省首次以“绿色金融”为主题召开全国性峰会,并首次发布了《安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安徽省在绿色金融发展后来居上,持续发力,区域发展不平衡正在缩小。从2021年的评估结果可以看出,在空间分布上,安徽省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东高西低”的状态有所缓解。

近年来,安徽省多部门联合出台多项制度规范与政策,借鉴绿色金融创新改革区的先进经验,在包含宣城、黄山的多地开展绿色金融发展试点,为绿色金融发展探索新路。其中2022年8月滁州市已成功获批“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之一。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目前,地方层面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持续推进。一方面,绿色金融支撑体系搭建完善,包括支撑政策体系、专营机构和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都有了较大进展;另一方面,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在信贷规模、债券产品和风险补偿机制上均表现良好。安徽省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区域发展不平衡正在缩小,彰显绿色金融已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推动绿色发展的路径之一。

5、河北开展碳资产价值实现专项工作

日前,为促进碳资产价值实现机制稳妥健康发展,在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政策指引下,建行河北省分行设立三年500亿元资金规模,配套实施优惠利率、审批绿色通道等一揽子优惠政策,为企业量身定做碳资产开发金融解决方案,构建和优化更加紧密的政金企对接机制,有效匹配和运用金融资源支持降碳产品、碳减排项目信贷需求。鼓励企业自主开展碳减排行动,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专业化的担保和增信机制放大授信倍数。重点支持领域有降碳产品开发、碳减排项目开发、金融产品创新,加强项目谋划和碳资产量化核算。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资产价值实现在碳资产交易及节能减排中具有重要作用,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建行河北省分行联合开展碳资产价值实现专项工作能够发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碳资产的有序流转,保障流转方的合法权益。

6、腾讯云发布“能碳工场”

11月30日,腾讯云在2022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正式发布面向能源行业的生态聚合平台“能碳工场”。能碳工场基于能源连接器EnerLink构建,是以绿色发展、节能降碳为主题的SaaS工场,目前已搭建MRV/碳普惠、综合能源服务、智慧场站、智慧公用事业、透明工厂、能效提升等多个主题场景。在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的能源专场上,腾讯云面向综合能源服务、化工园区、新能源场站、变电站、工业生产线等场景正式发布了12大行业解决方案。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双碳”目标对整个能源行业尤其是电力系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其中,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也要节能提效,电网侧则需要建立新型电力系统,扩大新能源的消纳。一些风电场和光伏电站位置偏远,依靠人工巡视维护工作量很大,而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区域性的集中控制中心,可以提高效率和集约化。

撰稿:李德尚玉 实习生崔净萌 陈芬 

统筹策划:李博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