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国际港务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发挥先试先行优势,大力推进数智赋能政务服务,积极探索“智能审批”改革,通过数据共享、新技术应用等方式,率先实现全流程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批,达到“即时受理、即时办结”的效果,大大压缩了审批时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活力。
一、主要做法
全流程实时梳理细化智能审批事项。一是结合实际优选审批事项。紧盯高频事项,结合数据共享平台数据提供能力,对事项逐项研判,筛选出适合“智能审批”的事项清单,首批上线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新办、变更、补证等高频事项6项。二是注重实践明确审查要点。召开讨论会,逐事项细化梳理审批规则,归纳整理审查要点,形成统一规范的登记审查规范标准。三是突出实感确定应用场景。细化符合智能审批办事情景,进入场景化审批,根据申请人选择场景生成个性化材料清单和表单,有效提升了办事指引的精准度,降低了办事的难度,解决了办事人材料找不到、材料找不准的问题。
多渠道数据归集充分共享智能审批数据。一是强化数据归集。归集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等信息,调用信用中国、企业信息等数据接口,实现原卫生许可证、公积金等信息查验、共享。二是强化证照归集。通过汇聚各部门产生的电子证照,形成全区的电子证照库,完成历史证照的入库工作,实现证照一键复用、调取。三是强化数据共享。通过数据共享实现“数据复用为主、勾选选项为辅、少量人工录入”为主的填表模式,解决办理过程中表单字段间的重复、多填、字段约束不规范等问题,提升申报体验。
升级优化创新技术不断拓展智能审批。一是创新“一键呼叫”开启云上咨询。依托政务服务创新应用“云上综窗”,把咨询、辅导、帮办等全方位前置服务搬上云端,在申请人开启智能审批前可享受“面对面”云上服务,真人实景、易问易答、互动便捷。二是创新“刷脸认证”规避改革风险。围绕“便民、安全、高效”的服务理念,根据采集法人的人脸数据进行比对,避免身份冒用,实现办事全面迈入“可信+”的新时代。三是创新“AI制图”提升办事规范。为解决绘制设施设备布局图这一“难点”“堵点”,创新“AI制图”,针对智能审批事项,AI制图根据不同行业类别智能匹配专属模板,申请人根据操作指引完成即可,且成图符合标准规范,智能审批秒审秒过。四是应用新技术提升审批准确率。运用“GIS地图系统”,一键截取地址图片,避免了人工定位、信息不准。调用OCR服务能力与智能算法引擎,自动抓取审批材料中的关键数据和信息,并进行针对性提取对比核验,审批通过后即可获取审批结果,且结束后系统智能分析统计相关信息或材料校验失败原因。
多方联动协同推进智能审批应用。一是加强协同主动优化审批标准。与相关部门多次讨论,针对事项特点制定智能审批方案,研判数据核验方式、审核要点、表单设计、流程优化等。二是加强审管联动提供制度供给。强化审批与监管良性互动,审批发证和监督管理全程联动,将许可发证信息及时推送给监管部门,建立完善审管联动相关制度,推进审批监管规范化。三是加强政企互动凝聚改革共识。主动出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通过举办主题沙龙、申办答疑等形式,宣传智能审批等利企便民创新举措,收集用户体验,不断优化升级系统功能。
二、成效
变“材料审批”为“数据审批”,大幅压减办事材料。逐事项逐字段梳理精减办事材料,对于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高频证照和信息,通过数据共享复用实现申请人免交免填。首批“智能审批”模块上线高频事项6项,精减办事材料24项,精减字段52个,截至目前,为申请人“减材料”100余人次,满意度100%。
变“人工审批”为“电脑审批”,大幅压缩审批时限。“智能审批”服务模式从企业群众办事的“体验度”出发,由“电脑审批”精准识别筛查填报内容,符合规则的填报信息秒审秒过。且智能审批系统具备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功能,从而不断提升电脑审批自动化水平,全程自动批复、无需人工参与、全程留痕可查,第一批智能审批事项法定办理时限合计120天,压缩后零时限秒批,压缩率100%。
变“申报改革”为“审批改革”,大幅提高办事效率。与传统人工审批相比,智能审批改变了以往政务服务优化主要集中在申报端的固有模式,转为在审批端进行了大幅提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能更好地解决了基层专业审批人员不足问题,为推动事项下沉提供了良好的系统支撑,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将根据“智能审批”系统实际使用情况,进一步梳理事项,继续深挖更多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智能审批服务的应用场景,拓展业务范围,激发智能审批“新灵魂”,助力审批服务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办事的便捷度、满意度、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