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双核”引领,助力通航产业腾飞

2024年06月07日 22:36   青岛日报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即墨已点燃新引擎。

放眼全球,通航被誉为交通运输的“第四次革命”,是未来10年新兴经济增长点。青岛正抢抓通航产业“风口”加速布局。

坐标定位即墨机场。眼下,机场航站楼和塔台建设完毕,机库、消防站、空管、安检等配套设施准备就绪,800米跑道已敞开怀抱——不久前,首架西锐SR20飞机在此完成试飞。按照计划进度,青岛即墨机场本月底前将正式开航。

2024年即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着力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随着即墨机场的开航运行,在通用机场和综合保税区的“双核”加持下,即墨通航产业必将迎来高速增长。

通航机场“蓄势待飞”

2023年6月完成建设施工,当年12月12日取得A1级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2024年5月完成试飞……即墨机场各项工作加速推进。

5月15日下午,随着塔台管制员“可以起飞”的指令发出,彩色涂装的西锐SR20飞机从停机坪开始滑行,进入跑道,加速、滑跑、起飞,在发动机有力的轰鸣声中冲上云霄。本次成功首飞,为后续机场正式通航运行积累了保障经验。“目前,机场运营单位和旅投公司管理团队已进驻,预计6月底前机场将正式开航,进入试运营阶段。”青岛蓝谷高新区通航工作专班负责人康瑞说。

通用机场是保障通用航空服务的机场。在2018年印发的《山东省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中,按照山东省A1、A2级和B类通用机场布局方案(2035),青岛将布局新增7个通用机场。目前,位于平度旧店镇的青岛慈航机场、位于莱西店埠镇的莱西店埠机场已对外开放。即墨机场位于青岛蓝谷高新区,建设有长800米、宽30米的跑道及航站楼、塔台、机库、消防站、停机坪等设施,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

“机场投入运营后,可满足通航固定翼飞机、无人机和直升机的运行保障服务,成为青岛市发展通航产业的公共平台和重要的空中交通基础设施。”康瑞表示,未来,青岛即墨机场将重点发展飞机总装交付、飞机零部件制造、维修改装、飞行培训、作业飞行、应急救援、通航旅游、展览销售等通航领域业态,力争建成立足青岛、面向山东、辐射全国的通用航空制造、运营基地和应急救援中心。

青岛志刚航空运动俱乐部有限公司是一家签约青岛即墨机场的通航运营公司,主要运营高空跳伞、低空旅游等业务。“青岛即墨机场到青岛主城区自驾只需40分钟,到胶东机场只需50分钟,可辐射半岛地区主要城市和旅游景点,这对高空跳伞爱好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公司总经理刘亚飞满怀期待。

机场不远处,高端制造产业园建设现场,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等机械设备以及百余名工人在不同区域忙碌作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总投资5.2亿元,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年内建成后,将引进通用航空研发制造、保税维修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机场建设过程中,青岛蓝谷高新区一手抓项目招引和项目建设,加速构建集总装制造、维修改装、教育培训、短途运输、航空旅游于一体的通航产业生态;一手抓取证运营,引入专业技术团队,提前介入通信频率审批、飞行程序申报、空域保护等工作,让机场建起来的同时,能够飞起来、火起来。

通航+保税“双核”驱动

实际上,在青岛即墨机场建设之前,即墨就已将目光投向通航产业。

2019年,空客H135直升机总装线项目在蓝谷高新区投产,这也是该直升机在欧洲以外的第一条总装线,目前累计交付直升机28架。2021年4月,即墨综合保税区通关运作,成为山东省第一家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要特色的综合保税区。随着即墨机场建设的推进,逐渐形成通航+保税“双核”驱动之势。

恒翼航空培训项目拥有西锐飞机华东地区独家代理销售权,已购入3架固定翼飞机停放机场,并开展多次航空科普研学活动;金翔航空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取得135部商业运营资质;志刚航空俱乐部项目完成签约注册,完成航线和跳伞空域审批,将航空体育运动产业引入园区……依托综合保税区和通用机场两大国家级开放平台优势,在空客直升机项目的龙头带动下,通航产业加速聚集。目前,蓝谷高新区累计引进通航类产业项目23个。

目前,位于青岛即墨综合保税区的香港穗禾集成房屋智造项目现场一片繁忙,吊车、塔吊、混凝土泵车马力全开。“项目已经完成土建基础施工,将于年内正式建成投产。”项目施工方负责人李晓鹏说,该项目是2024年省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5亿美元,主要建设智能化集成房屋生产基地,生产可移动折叠房屋、办公室等产品,主要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1亿元。

重点项目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青岛蓝谷高新区将2024年作为产业发展的“决战决胜年”,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打造通航产业新高地。目前,7个重点项目同时在建,总投资21.8亿元。

为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青岛蓝谷高新区成立“一对一”服务专班,建立周调度机制,围绕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土地、能耗等各类要素,召开项目建设专项推进会议,每周对项目工地进行实地服务,了解项目手续办理、现场推进等情况,为项目推进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

在园区建设上,青岛蓝谷高新区投资6亿元,实施了华仁路、山云路、山信路、华硕路绿化提升和河道整治工程。综保区内14万平方米智慧仓储和智能制造厂房进入装修,高端制造产业园主体封顶,7万平方米保税物流仓库建成,4.4万平方米企业孵化中心进入地上主体施工……园区配套能力不断提升。

待机场运营后,随着综保区与机场之间的联络通道被打通,“区场一体、互联互通、双核驱动”的发展模式将转变为新的产业增长动力。

打造通航产业新高地

通航产业正成为一片“新蓝海”。

根据民航局相关数据,到2030年,我国通用航空市场规模总和将达到1.4万亿元左右。立足青岛,自2016年入选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以来,通航产业加快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已涵盖通航制造、零部件生产、通航培训、航空教育等多个方面,成为全市重点招引的产业链之一。

“近年来,按照‘打造青岛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核心区’的目标,我们规划布局了3.1平方公里的通航产业园。”青岛蓝谷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朱克表示,依托即墨机场和综保区两大平台,青岛蓝谷高新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综保政策支撑”两大叠加优势,聚焦航空制造、航空运营服务、航空贸易“三大方向”,加快构筑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的通航产业发展格局。

下一步,青岛蓝谷高新区将围绕三方面加快通航产业发展。

加快通用机场运营服务。实现机场运营,确保机场“建起来”的同时实现“飞起来”,配合运营第三方做好民航取证、空域协调会和开航准备工作,成立机场管理部门,做好机场管理方案,提前同拟入驻机场的项目对接签订机场使用合同,同时安排物业进驻开展服务,实现机场常态化安全运营,加快打造山东半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基地。

深化通航头部企业合作。巩固空客H135总装线项目在青岛市通航产业链主地位,推进中信海直北方运营基地项目尽快落地,昂起发展龙头。

打造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围绕通用机场启用,制定机场使用管理政策,引导恒翼航空、志刚航空等通航运营企业开展飞行员培训、高空跳伞、应急救援等业务,吸引高翔航空等一批项目落户,加速构建集通航维修、短途运输、航空作业、航空旅游于一体的产业生态。

“今后,园区将以通航制造产业链上下游建设为主攻方向,突出‘通航+保税’特色,建设立足半岛、服务全省、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朱克表示,力争通过3-5年时间,加快打造山东省通航运营服务创新先行区、国家级通航产业制造集聚区、国际航空贸易引领区。

(来源:青岛日报)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