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林典驰 深圳报道
去年12月,深圳举行了虚拟电厂聚合商大型集中签约仪式,标志着深圳虚拟电厂产业生态初步建立,发展步入快车道。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逐步落地,虚拟电厂备受关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深圳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提案。
深圳虚拟电厂建设运行走在全国前列,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22年6月,国内首个《深圳市虚拟电厂落地工作方案(2022—2025年)》出台,完成全市虚拟电厂工作的顶层设计;深圳印发《深圳市促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支持虚拟电厂设备改造和商业模式探索;有关部门组织企业起草《虚拟电厂终端授信及安全加密技术规范》《分布式光伏接入虚拟电厂管理云平台技术规范》等地方性标准,为企业设备改造和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除此之外,相关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培育南网电动、深圳能源等资源聚合商以及华为数字能源、奥特迅、华工能源、汇川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并依托深圳供电局建设国内首个虚拟电厂管理中心。
其次是应用场景持续拓宽,初步开展新能源汽车、5G基站、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等创新场景的示范应用,预计到2025年,通信基站备用电源、新型储能、电动汽车、楼宇空调、分布式光伏等新型分布式可调节资源将分别超过20万千瓦、30万千瓦、50万千瓦、100万千瓦和150万千瓦。
王理宗表示,虚拟电厂研发创新持续活跃,组织深圳供电局联合比亚迪、深圳能源等市内外龙头申报国家能源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双向互动研发中心,积极探索特定场景下的虚拟电厂技术模式创新。
不过,当前深圳虚拟电厂建设运行仍面临一系列挑战。王理宗提出,一是虚拟电厂定位尚未明晰。国家层面虚拟电厂的顶层设计和指导意见尚未出台,虚拟电厂具体功能范围定位并不清晰。
二是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机制有待完善。目前虚拟电厂参加各类电力市场的相关机制尚不完善,虚拟电厂运营商参与电力市场的准入门槛仍有待进一步明确,负荷侧各类可调资源有效容量仍没有统一标准。如深圳虚拟电厂的聚合在技术条件许可下能响应每15分钟电力现货市场的信号以提供电能量调节能力,但目前南方区域电力市场交易细则限制了虚拟电厂大部分时段可参与跨省备用市场的机会,并且也降低了虚拟电厂同时在多个市场中获得组合收益的程度。
三是盈利途径单一限制用户参与虚拟电厂积极性。目前虚拟电厂的主要收益来源是通过参与需求响应获取补偿激励资金,可持续性差。
四是技术发展瓶颈不利于虚拟电厂规模化推广。可调节资源呈现单体体量小,资源分散,现场条件多样等特征,海量分布式资源的监测与控制仍然缺乏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手段,亟需批量推广逐步降低综合成本。
针对上述面临的挑战,王理宗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提出,一是要支持深圳探索找准虚拟电厂在新型能源体系下的定位。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支持深圳试点依托虚拟电厂建立城市级电力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分布式交易相融合的新型电力市场,明确以虚拟电厂在电力市场体系中的位置,合理评估虚拟电厂聚合负荷侧资源为局部电网、区域电网提供灵活性支撑的贡献。
二是支持虚拟电厂参与区域备用和调频辅助服务市场。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支持各省市电力市场交易细则中放开对虚拟电厂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限制,进一步鼓励更多的主体更深入地参与辅助服务市场。
三是强化虚拟电厂资金支持。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支持深圳从尖峰电价资金划拨部分资金等方式用于虚拟电厂建设,进一步拓展虚拟电厂资金渠道。
四是拓展虚拟电厂业务领域。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支持深圳依托虚拟电厂探索分布式绿电交易,实现城市内分布式绿色电力资源的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建议市场监管总局支持深圳依托虚拟电厂开展碳足迹认证等新模式新业态。
五是加强虚拟电厂技术创新。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支持深圳建设国家级虚拟电厂产业创新中心,积极突破虚拟电厂技术瓶颈,打造能源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