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企业抢订单,无锡政府又卷起来了
进入2023年后,为了帮助企业恢复经济活力,各地政府「组团抢订单」的报道屡见报端。
有企业家跟我说:在无锡,情况似乎和其他地方“有点不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
这段时间,我们在无锡进行了连续的探访。
01.
2023年初,无锡市工信局下发文件,宣布全市工信系统开展“十百千万”市场开拓活动,全年围绕“465”现代产业集群,计划举办一系列的境内外对接交流活动。
多少场呢?
真的把我震惊到了,总共122场。
一年365天,平均3天就有一场。
无锡产业对接的活动一直都有在开展,但如此系统性、大规模的实属罕见。
这把我震撼了的“十百千万”,解释一下,就是:聚焦十个重点产业集群、开展百场产业对接活动、实施千企组团拓市场、组织万家企业抢订单。
当时计划是,境内活动瞄准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制造业核心区域和中西部地区的西安、兰州、重庆等重点工业城市;境外活动则主要面向欧美、日韩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今年上半年,无锡市工信部门拿着国家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瞄准无锡企业最需要的产业链上下游对接,画出了一条精准的“行军路线图”:
今年2月,“十百千万”去了西安,主要是针对汽车产业链,报名参加的本地企业也都是汽车零部件企业。
座谈会上针对的内容非常实际:
西安陕汽控股、西安吉利、法士特、长风动力等4家陕西省重点汽车企业,告诉到访企业他们的采购需求和研发方向,供应链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就一并给出供应产品和技术信息。
目的都很明确:
不是随便来来的,就是要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
接着,4月2日奔赴合肥。
合肥是全国唯一的“智能语音集群”,无锡企业到合肥就是奔着“人工智能和车联网产业”去的,参观走访了科大讯飞、中国声谷、国轩电池等重点龙头企业。
6月13日,赶赴长沙。
长沙市是中国有名的“工程机械集群”,无锡企业去的是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中车株机……
每一站,无锡的政府部门都为企业安排了“最实在”的环节,给本地企业提供了最直接的“亮相”机会。
其实看了这些我是感触很深的。
要知道,以往,中小企业想要对接这些行业龙头企业,能用的渠道太少了——用企业家的话来说,想要找合作机会都“摸不到门”。
现在好了,跟着无锡政府部门出去,“官方活动”的旗子扛起来,酒香再也不怕巷子深了。
看着这些活动的照片,外行人可能觉得很“官样”,但内行人都懂,这才叫“正规”,才是“重视”。
2023年上半年,无锡的“十百千万”去了15个城市,几乎每一站都有收获:
在西安站,安尔达机械、无锡法雷奥、卓品智能等无锡企业同当地龙头企业均达成合作意向;
在长沙站,威孚集团、星宇汽车附件、旭恒精密机械等企业同中联重科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连云港站,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同连云港市徐圩新区石化产业运管中心、江苏斯尔邦石化有限公司等达成技术合作意向,江阴的中南重工扩大了与连云港市石化企业的合作,企业透露今年有望争取更大的订单……
有政府在全力搭建平台,无锡的企业牢牢接住了一块“敲门砖”。
02.
在决定写这个选题之前,我起初是想找到那些企业,听听他们怎么说。
因为走出去、交朋友,这是一门大学问。
但在了解“大学问”之前,我先被无锡政府部门做的“精细活”打动到了。
一次周密务实的活动背后,要付出的精力实在太多了。
无锡是制造业强市,这里大多是做配套的企业,属于B2B模式,这种模式的要诀就是三个字:“供应链”。
关键的就是找到供应链上的企业,和有需求的企业进行合作。
所以无锡工信局想方设法让无锡企业走出去,不仅是为了“交流学习”,更要让无锡的企业自己做“推介”,就像路演一样,让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更快认识自己。
企业大小不限,规模不限,只要愿意参加,都欢迎来报名。
在每场活动开始时,企业会有大约五分钟的PPT分享时间,将自己最核心的技术、研发方向一一介绍给外地的龙头企业。
但大多时候,企业发言都会超过原定时长,因为这样的机会太珍贵了。
而在组织这样的活动之前,工信局的业务部门还会做大量的工作。
他们对照着国家工信部发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梳理了10个国家级集群的200多家头部企业名单,提前了解头部企业的研发方向和采购需求。
围绕无锡的十大核心产业,一一对应找到国家产业集群的所在地,但如何让这些龙头企业对无锡的企业产生兴趣呢?
就在这两天,无锡企业赴长春对接的活动又在开展了,我拿到了一份会议手册。
就在这本册子上,随行企业的情况、业务范围一目了然,“产品配套方向”、“产品特色与优势”、“年生产能力”这些产业链上的潜在伙伴最关心的问题,全部给你完整的列了出来。
每一次活动,都有一本这样的红皮手册。
他们还将全市近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收录在册,甚至细分到了重点行业,比如汽车零部件产业单独成册,汇编了500多家供应链企业的产品技术信息。
“要让这些头部企业看到我们的诚意,只有让这些百亿规模的大企业对无锡本地的企业有所了解,才会让他们产生交流或是合作的兴趣。”
这是无锡工信局所展现出的诚意。
在交流中,一位处长反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企业家们太不容易了。”
我当时想说的是:
嗯,我感觉你也挺不容易的。
03.
许多无锡企业已经不止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了,现在他们的口号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这些企业本身就有足够的硬实力,政府搭台,恰恰给了企业展示本领的最好机会。
无锡胜鼎智能的彭总,第一次参加产业对接活动是在2020年。
在跟上海企业的对接中,他们认识了中国商飞,商飞很快派人到胜鼎智能做了一次调研,展现出了较强的合作意愿。从2022年开始,机会来了——企业开始为商飞提供小批量的产品。
与航空领域的合作有着严格的门槛,商飞一行人最初来企业调研时,胜鼎智能连自己的厂房也没有。
为了达到AS航空管理体系认证标准,企业开始建厂房,配产线。预计今年年底新增设的2万平方米厂房将建成投产,他们和商飞的合作也将迈入全新阶段。
现在,但凡与重工机械相关的产业对接活动,胜鼎智能都会参加,跟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这些龙头企业,就是在一次次走访交流中,从相识、相知再成为了合作伙伴。
如果说帮助中小企业对接行业龙头是去找机会抢订单,那么今天,无锡工信局还在借着“十百千万”这样的平台使劲干一件事:
大力推动无锡的“优势产业”走出去,让这些产业的“核心生态圈”快速占领市场,开疆拓土。
物联网是无锡的一张产业名片,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是这两年无锡组建的一支产业生力军。
他们的核心业务是“一感两网”。现在,传统制造业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而无锡本身就是国家工信部名单上的“物联网产业集群”所在地,所以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带着自己的“科研实力”走出无锡,拓宽市场的同时,也在集聚资源打造一个物联网产业生态圈。
五月底,公司的叶总刚刚从连云港回来,现在他们已经与徐圩新区石化产业运管中心达成技术合作意向。
两家企业从见面到确定合作意向,只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
“快速拍板”的背后,一方面代表了供给方的确有过人的实力,另一方面也代表着需求方找到了有能力的供应商,企业的需求刻不容缓。
徐圩新区的石化产业园是连云港“重仓下注”的石化产业集群,总投资超3500亿元。园区有140多家企业,长达700公里的危化品管线需要利用光纤对其进行全线监测。
庞大的数据量需要算法支撑,但园区一直没有找到能力匹配的公司。
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本身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算法”正是企业最擅长的。因此,这两家企业一朝相遇,一拍即合。
一个地区核心产业中的头部企业走出去,一个生态链将被激活。
“虽然这次没有光纤的企业同行,但围绕着我们的生态,我们已经在和无锡本地的光纤供应商企业洽谈合作了。”叶总高兴地对我们说。
其实我们已经隐约意识到,“十百千万”的推进已经产生了一个意外收获:
打通本地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循环”链条。
8月6日,无锡金田电子的吴总和“十百千万”一行人一起去长春,这是金田电子第三次参加产业对接活动。
在前面几次活动中,抱着“交朋友”的心态,吴总在一次活动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供应商,而且就在无锡本地——金田电子主要做半导体、汽车零配件设计,在长沙站,吴总认识了位于无锡惠山的一家做精密零部件制造的企业。
一谈之下,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原来我们俩之间还有这么多配套协作的机会?就这样,在途中的大巴车上,两家公司就成了合作伙伴。
是世界太小了吗?是这个活动太好了!
04.
再讲一个花絮吧。
“十百千万”还在和兄弟城市的交流中,产生了“碰撞”的力量。
今年4月,无锡工信局带了一帮企业去合肥对接人工智能和车联网产业。合肥显然是看到了苏南城市的创新打法,也有了触动。
两个月后,合肥工信部门带着当地26家企业来到无锡。
合肥也纷纷为自己的企业考虑了“实际需求”,在当天的对接会上,长电科技、上汽大通、威孚高科、雪浪数制等无锡企业介绍了采购策略、产品和技术需求,合肥企业科大讯飞、知常光电、智芯半导体、东风精密铸造等进行了产品介绍和技术推介。
合肥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说:
这样有组织、高频率、大规模地带企业走出去,据他所知,无锡好像还是头一个。
无锡工信局告诉我们,这样的活动都是自愿报名,有企业家愿意来,活动能给他们提供实质性的益处,他们就会持续地做下去。
这次探访,在和无锡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能深深感觉到他们眼下的那种紧迫感。
有一位企业家和我们交流时正碰上了午饭时间,对话只进行了20分钟,马上他就要进行一个项目的线上会议。
无锡这些务实的老板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想着怎么为企业增效,钻研技术,寻找订单和客户。
有一位做机械零部件的企业家告诉我,长沙的那次活动报名企业已经“报冒了”,原定给企业的两个人员名额由于报名企业太多最后被缩减到一个。但每次和相关的产业对接,这家企业都会参与,而且一次比一次积极。
好消息是:近一年的时间,这家企业通过“十百千万”产业对接活动,已经达成了5个项目的合作。
香,真香啊。
还有几位老板和我们说,虽然参加了好几次工信局组织的活动,但这些局里的领导平时一次也没有来他们公司坐坐。
这些老板感觉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无锡企业就是有着这样一种“四千四万”的精神,任何时候都不放弃,现在,无锡政府官员身上这种“四千四万”的精神也越发明显了,带着企业家走遍“千山万水”,在和产业做对接时说尽“千言万语”,千名无锡工信系统人,用创造性的工作,帮助万家企业闯关克难,一句话,就是和企业共进退,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让企业孤军奋战。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无锡工信系统一共组织了76场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实现订单74.45亿元。
有人说,政府要做好“店小二”,但我看来,无锡的政府不仅做好了“店小二”,还能当好“厨师长”,因为店小二的服务做得再好也没法提升菜品的质量,只有当好厨师长,才能更加清楚自家的厨房里有什么资源,才能更加关心食客们的内心需求,甚至去引导、提升他们的需求。
好的“店小二”能让你体验不错,但好的“厨师长”才能真正让你吃饱吃好。
既俯下身子当好“店小二”,也能提升站位当好“厨师长”,这恐怕又要被人说“卷”了。
从当年疫情期间就有人说无锡“卷”,但在我们看来,现在不“卷”,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卷”呢?
只要无锡企业需要这种“卷”,我看他们就会一直“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