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24日凌晨,英伟达公布有关今年5月至7月的2024财年第二季度业绩,其中总营收同比增长101%、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800%,多项关键指标大幅超越预期,继续燃爆市场投资热情。
期内,英伟达研发的H100芯片成为全球大模型训练的抢手货,量价齐升。与此同时,英伟达致力于系统化AI芯片的硬件研发,并从软件层面向全面的“人工智能计算公司”转型。
“一个计算的新时代已经开启。世界各地的公司正在从通用计算向加速计算和生成式AI转型。”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就这份业绩表示。
另一方面,有关AI资本追捧的冷思考正逐步浮现: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将关注哪些方向?
营收净利双双大增
第二财季中,英伟达营收为135.07亿美元,同比增长101%;GAAP口径下净利润为61.9亿美元,同比上涨843%;non-GAAP口径下净利润为67.4亿美元,同比上涨422%。其中,用于AI训练的芯片销售贡献突出,而消费级市场也恢复采购其游戏显卡芯片,以增强应用层面的内容输出。
分业务来看,AI贡献突出。目前,OpenAI的GPT-3及其后续版本、Meta的Llama、谷歌的Bard等及中国多个知名的AI大模型均大量采用了英伟达产品作为训练芯片,这部分主要归纳在数据中心业务中。
期内,数据中心业务收入高达103.2亿美元,同比增长171%、环比增长141%。相较之下在第一财季,该业务收入同比和环比增幅不过14%和18%,反映AI芯片的财务贡献在二季度初露头角。该业务涉及的AI芯片主要面向企业级市场,例如云服务商、大型科技龙头公司等。
作为“第二支柱”的游戏业务,收入为24.9亿美元,同比增长22%。游戏用显卡虽然主要面向消费级市场,但其在AI应用层面也大受欢迎,是不少AI爱好者和用户用于制作生成式AI内容的优选硬件。
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黄仁勋屡屡用“惊喜”来形容业绩数据,反映了该公司正面临难得的市场机遇。
值得留意的是,此前市场担心芯片制造端的先进产能不足,可能会拖累英伟达AI芯片的交付。对此,英伟达首席财务官Colette Kress表示,二季度的采购承诺和其他合约总规模达到111.5亿美元,比前一季度的73亿美元大幅增加53%,且预期订单增长的趋势延续到2024年。不过,她表示每个季度都会增加供应量。
除此以外,英伟达另外两个业务专业可视化业务和汽车业务分别获得3.79亿美元和2.53亿美元的收入。这两块业务则反映出行业寒冬的影响,去库存、降价等市场现象给相关业务带来不确定性。
H100芯片利润率或冲击1000%
在英伟达此次财报发布前,市场消息称,由英伟达开发、在数据中心中提供算力的H100芯片,是目前市面上性能领先的旗舰级产品,在其发布17个月、流入市场12个月之际,海外散货市场的采购价格仍然高达4.5万美元、英伟达对客批发价仍高达2.5万至3万美元,使英伟达可能从该产品获得1000%的利润率。
上述消息对英伟达第二财季业务飞涨形成一定的解释。释放该消息的是美国金融机构Raymond James,其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从中可见金融业近期也在卖力推销英伟达的股票。
Raymond James称,H100芯片成本仅3320美元,成本包括芯粒、组件、PCB等材料。不过,这一成本计算方法没有考虑到英伟达的运营和研发等重要支出费用。
以这次新鲜出炉的2024财年二季报为例,尽管去除材料成本后的整体毛利润率高达70.1%,但在去除经营费用等费用之后,净利润率为50%以下。
H100亮相于2022年3月22日,是英伟达设计的第九代数据中心GPU。该产品自从2022年9月量产投入市场,至今供不应求,以至于上一代的A100芯片至今仍然是一款抢手货。不过,英伟达聚焦于系统级服务器产品的推销,今年多次在不同场合力荐“王炸产品”,也就是集结了256块H100和Grace CPU的新款DGX产品GH200,预料会在今年下半年量产后成为业绩“新推手”。
英伟达内部人士此前介绍,H100的对客价格取决于特定客户的购买数量和业务关系。如果按照市传范围的中位数2.75万美元计算,这依然是一款非常昂贵的显卡芯片。此外,多名英伟达和H100主要代工厂台积电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称,英伟达将于2023年在全球范围内交付约55万块H100,这意味着2023年英伟达可能会从H100这个单一产品上获得151.2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为何H100价格高昂?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向一名资深显卡卖家了解到,H100植入了四大昂贵的技术:第一是台积电4N(4纳米)制程技术;第二是连接技术,每张H100包含3个NVLink桥接;第三是80GB的HBM2e存储技术;第四是台积电提供的CoWoS封装技术。
人工智能融资的冷思考
今年以来,尽管芯片、互联网、智能汽车等昔日的科技黄金赛道受挫,但人工智能依然支撑着科技投资“押注未来”的信心,成为行业融资的主要动力。不过,“泡沫论”开始浮现,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持续的明星产品输出、应用落地产生用户黏性以及合规风险释放,是人工智能浪潮维持稳定推进的必要条件。
“热潮”还在持续,市场还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在英伟达上述业绩发布后,多名华尔街分析师评价称“押注人工智能得到了回报”,Wedbush分析师更期盼“这会对今年下半年的科技领域产生连锁影响”。
然而,人工智能目前究竟位于发展道路的哪个阶段?它的发展前景和人们的预期将有多大偏差?这决定了市场的信心走向。
在多个场合中,黄仁勋试图为英伟达重新立名,他称英伟达不仅是一家芯片公司,更是一家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公司”。这反映黄仁勋希望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只停留在硬件销售上,而应该在软件、应用、生态等多方面获得发展。
8月初,摩根士丹利就人工智能的“泡沫”发出警告。其发布报告表示,人工智能热潮推动下的英伟达和美国大型科技股涨幅,甚至超过了历史泡沫期的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在历史股市泡沫见顶前的三年内,股价涨幅中位数为154%左右,平均上涨217%。然而,2023年的部分人工智能概念股涨幅已经不止这么多。
该报告撰写者斯坦利还表示,市场对人工智能股的狂热持续升温,而具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品发布却已经有所放缓,这意味着投资者今年下半年有必要保持一定的谨慎态度。
“泡沫”如何才能被释放?人工智能浪潮何以继续前进?斯坦利指出了两点,一是消费者和企业对人工智能形成的“黏性”,这将与其他的科技泡沫形成区分,第二是开源人工智能模型的采用率,该生态应该继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