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郑商所成交量居全球第六,“郑州价格”国际影响力增强

2023年09月08日 16:5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毕华章
全球大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毕华章 郑州报道

9月7日至8日,2023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在郑州举行。

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已上市31个商品期货期权,覆盖粮、棉、油、糖、果、农资、能源、化工、纺织、冶金、建材等多个国民经济重要领域。

根据权威统计数据,上半年郑商所成交量全球排名上升至第6位;并且,截至今年前8个月,郑商所累计成交量约25亿手,同比增长64%。 

省市两级重视期货市场发展

河南省副省长张敏表示,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期货市场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推动期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深入推进实施郑州商品交易所优势再造,集聚省内金融资源、产业资源,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衍生品交易所和大宗商品定价中心。

“目前,郑商所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提升,国际价格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成功举办6届,已成为赋能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她表示,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郑商所改革创新发展,也欢迎各界朋友走进河南、投资河南、深耕河南,共享河南发展机遇,携手开创美好未来。

郑州市市长何雄表示,郑州是新中国期货市场的发源地,今年以来,省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期货市场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优势再造的意见》《关于支持期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期货+”战略的实施意见》,从多个维度支持期货业高质量发展。

他表示,今后一个时期,郑州市将瞄准提升期货创新能力、辐射服务能力和“郑州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打造大宗商品定价中心目标,将从四个方向发力:实施郑州商品交易所优势再造,全面实施“期货+”战略,加快期货产业园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芝商所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负责人拉塞尔·贝蒂在论坛上表示,芝商所的产品创新不仅与全球经济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也与中国经济的实际需求息息相关。随着中国国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进一步开放,芝商所致力于与中国市场参与者合作,探索和挖掘中国衍生品市场长期增长的潜力。芝商所将继续在服务中国经济的实际需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上午的主论坛演讲环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托马斯·萨金特,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安青松,分别就“世界经济增长与全球多边合作”“中国经济发展展望:迎接绿色金融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期货市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了分享和发言。

 

上半年成交量升至全球第6位

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共上市31个商品期货期权,覆盖粮、棉、油、糖、果、农资、能源、化工、纺织、冶金、建材等多个国民经济重要领域。

今年前8个月,郑商所累计成交量约25亿手,同比增长64%。根据权威统计数据,上半年郑商所成交量全球排名上升至第6位;日均持仓量1761万手,同比增长71%,产业客户日均持仓量同比增长66%,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基础进一步夯实。

同时,PTA、棉花、白糖、菜籽粕等品种功能有效发挥,为产业链企业提供有效价格信号和风险管理工具,为政府宏观管理部门提供价格参考。目前,国内99%的PTA、80%的棉花现货贸易,按照“期货价格+升贴水”的主流方式进行定价,提升了产业链黏性,畅通了产业链供应链循环。

郑商所总经理熊军在致辞时表示,郑州商品交易所将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最佳实践,持续加大产品、业务、服务与制度供给,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期货力量。

他表示,郑商所将持续丰富特色产品供给。扎根我国产业门类多、产业链长、市场规模大等特点,进一步加大中国特色现代期货市场产品工具创新。稳步推进纯碱等6个商品期权上市,扎实做好PX、烧碱等期货期权上市准备,深化丙烯等已立项品种研发,加快形成中间产品集聚优势。推进绿色低碳、商品指数、天气、物流等新型衍生品研发;深化PTA、棉花、甲醇等枢纽性品种培育。

同时,将着力推动特色业务创新。有序推进新年度“保险+期货”项目实施,探索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支持机制,推动形成各级政府、涉农主体、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商储无忧”项目试点,争取将其纳入化肥商业储备政策体系。持续优化和拓展场外业务,通过期现联动助力现货市场高质量发展。

并且,郑商所还将稳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贯彻落实期货和衍生品法,稳步扩大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双向开放。不断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持续提高PTA、菜籽油等品种市场开放深度,进一步提升QFII/RQFII参与质量。不断拓展与境外市场的交流合作,加强跨市场风险防范,促进不同市场间信息互通和共享。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