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张克科:河套是香港连接全球和向内地延伸的重要桥梁

2023年10月12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帆

8月29日,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河套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规划》发布前不久,新华出版社出版了《深港科技创新口述史——河套的前世今生与深港合作》一书。新书作者是张克科,他是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深圳市政协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长、深圳市高新办副主任、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巡视员),先后参与、主持过深港跨境落马洲河套发展研究等课题,并长期关注、研究、建言河套的发展。

深圳市原副市长张鸿义在该书的序言中称,张克科同志是特区的“开荒牛”之一,1988年调入深圳,30多年来,他的工作岗位出现7次调动,但一直和深港合作密切相关。

上述《规划》发布当日,张克科点评称其为“含金量极高的30条”。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张克科,他指出,《规划》明确了围绕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这一中心任务,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大方向已经明确,但深港两地的制度、规则如何更好地对接,具体的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作为深圳的专家学者,张克科格外强调香港的价值和作用,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深圳可以更好地借助香港的平台,扬帆出海。而之于香港,河套同时也是连接全球和向内地延伸的重要桥梁。

张克科。资料图

河套开发建设是深化深港合作的重要一环

《21世纪》:在深港合作的版图中,河套为什么重要?

张克科:河套地区作为衔接深港两地的边境地区,是深港合作真正的空间连接;同时也是香港连接全球和向内地延伸的重要桥梁。

2019年,河套列入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更往前回溯,深港两地合作虽然经历了起起伏伏,但河套最终得到了两地的关注。在香港提出的“双城三圈”中,河套就像一个嵌入式的纽扣一样,它是深港之间唯一一块土地相邻、有发展机遇(空间)、可以作为新的合作起点的空间。

香港做全球的价值链布局,特别面向内地做价值链的布局,离不开深圳,也绕不开深圳。深港两地还有着制度、法律、文化、关税等方面的差异,河套地区可作为一个先行试验的园区(空间),让深港在此结合部进行创新试验,加强两地经济社会的对接乃至融合发展。因此,河套地区的开发建设作为深化深港合作的重要一环,刻不容缓。

《21世纪》:2017年1月,深港两地正式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开启了河套加快建设的步伐。你怎么看待2017年以来河套地区的发展,以及这几年间深港两地科技合作的整体进展?

张克科:2017年以来,河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香港立法会通过了落马洲河套地区的空间定位,确定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在基建方面的投入预算由此前的100亿增加到了200亿,同时进行了机构协调方面的工作。在这个阶段,在香港方面,河套“名正言顺”了。

第二个阶段,“合作备忘录”提出支持深圳将深圳河北侧毗邻河套地区的约3平方公里区域规划打造成为“深方科创园区”,香港和深圳一起争取中央的支持。深圳也把原来单一的保税区做了一些规划,福田区更加明确了科技园的概念,在基础设施、招商等方面做了很多事情,例如把长富金茂大厦确定为深港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引入了一大批科研项目、创新团队、研发机构等。

第三个阶段,2021年,深港两地政府签署《关于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建设的合作安排》,共同施策,共同服务,共同招商,共同培育。经过这三个阶段之后,应该说河套发展是水到渠成,这次国务院的《规划》提供了更高的站位和方向。

近几年来,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提出后,香港主动提出“双城三圈”,跨越边界、贯通双城、涉及两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全新话题,尤为重要的是香港主导提出,也是香港第一次提出跨境和跨区域的设想。这意味着整个大局正在发生变化。在大的深圳河平台之下,政策、机制、基础设施、民心和共赢的理念正在不断发展,河套形成的特定区域已经带动了整个沿边和沿线的发展。

深港通则畅,畅则赢,赢则旺

《21世纪》:你曾提出,由于制度、规则差异未能很好地解决,深港科技创新合作领域存在“大门已开,小门未开”的现象,规则不兼容、标准不衔接、资格不互认等构成隐形壁垒。此次的《规划》,是不是致力于打破这些壁垒?

张克科:深港虽然是两个近邻,而且有着紧密的渊源,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两地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障碍,“大门已开,小门未开”“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说法一直存在。

“双城三圈”的提出,应该说是“拆掉了门框,搭起了台阶”,两个城市正式在一个版图上做规划。这一次国务院的《规划》有30条,八个方面,其中第六个方面“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就占了9条,再包括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保障措施等,篇幅很大,这是非常罕见的。

深港之间通则畅,畅则赢,赢则旺,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两地之间有制度的差异,这次在大方向上已经明确了,但具体的路怎么走通还需要思考。我个人认为要从大局着眼,从案例出发,我们把一件具体的事情拿出来探索,摸索出经验和教训,也许就能够为后面的事情扫除障碍。

《21世纪》:河套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制度创新,在《规划》发布以后,当前迫切需要落实或突破的制度创新方向是什么?

张克科:这一次国务院的《规划》非常清晰,紧紧围绕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这一中心任务,这就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的问题。此外,在坚持两个创新中间,科技创新当然是主体,《规划》特别提到了制度创新,这可以给我们很多机会。

现在大家觉得人员来往方面已经开始有了很好的局面,今年国家出入境管理局发布公告,为便利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从事科研学术交流活动,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签注持有人可获得5年、3年和1年有效期的人才签注,有效期内多次往来港澳,每次停留不超过30天,应该说这个姿态非常好。

现在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的畅通,一是资金,二是设备和物资,三是数据和信息,这既是生产资料、生产力资源,也是生活工具。

我觉得在资金、设备物资以及数据信息方面应该要有专案来做,一件一件事情,一条一条突破。我建议可以成立一个各部委协同的联络小组,需要的问题在联络小组里面对面地来解决,这样可能更好地达到畅、通、快、顺、试、闯、干的一个局面。

香港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1世纪》:此次的《规划》面向的主体是深圳园区,香港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张克科:在深圳,我们经常说的是“深港合作”,但我在一些演讲中会用“港深合作”的提法,我认为在深圳也存在着“港深合作”的价值,如果深圳没有香港这个合作伙伴,在国家战略中如何跨越河流前进呢?我们必须先过河,过去以后才能往前冲,所以我们是“过河卒”,港深是我们的大战场。

对于深圳来说,对外开放非常重要,香港对深圳的开放已经涵盖了早期的三来一补和商贸合作,现在延续到高端服务业和城市对接融合的各个方面。香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香港的作用在于带领我们走向国际,我们必须要走出去,在海外的历练中才能形成全球化格局,实现高品质的双循环发展。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利用香港的平台,踏上船只,扬帆出海。

河套香港园区虽然只有0.8平方公里多的土地,但是它在这里面仍然像星星之火一样。香港在InnoHK计划中投资200亿,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和智慧城市四个领域各安排50亿,做高水平科技产业对接的创新研究。已经启动的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两个领域各布局了14个研究中心,并计划在3-5年内引进全球最好的专家、最好的团队,投资完成后,希望和内地尽早实现产业对接,以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并在产业和科技领域建立更好的平台,过去主要是引进外国的产品进行贸易,现在更应该是引进国际团队在香港进行孵化,在0到1的过程推进发展。河套作为产业的试验平台后,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21世纪》:河套的深港园区目前双方各自管理,某种程度上存在竞争关系,如何更好地实现两地的联动布局?你提出“河套湾区驿站”的建议,具体是什么样的设想?

张克科:从过去十几年的经验来看,各地对于创新资源,往往在招商、落地的过程中衡量标准只有一个,带不带来税收、利润、经济效益。但实际上很多服务业,有的并不能在第一时间显示出直接的利润或者税收,但它能够带来粘合剂、助力剂的作用,比方说测试设备、检验检测平台等等,这些应该有序地来布局。

按照现在的管理办法,你在哪里注册,就是当地的法人。深圳市支持香港在河套深圳园区建立了2万平方米的科学园,能不能容纳一部分在香港注册的企业?它要在这边添粮草、做服务,在深圳完成当前阶段的使命,但还是香港企业,按照香港的制度进行税收、税赋的设计包括人力资源服务等,深圳只做合法的场所登记,不做税务、收入这块,但能够进行业务活动,以便保持国际化的方式,特别是海外大公司能够在这一个平台来实现更好的合作。就好比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驿站模式,我在这里添油、加料、休整,和南来北往的人交互。很多香港企业希望到内地去,但是他们对内地不熟悉,可以在河套浸润一下。

此外,内地的企业想注册成为香港公司,总部也不一定设在香港,因为河套香港园区建设、交通通达等尚需一些时日,可以在福田保税区内的香港科学园设立办公室。

我们希望能够更加开放,通过实验的方式把政策落地,将各个环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以河套连接深圳、连接国际以及国家发展的桥梁。香港法治依然是最好的法治,而且拥有更广阔的人才发展空间,我们希望向全球征集人才,共同打造河套,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繁荣发展。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