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时,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1亿,占总人口数的约15%;2050年时,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接近3.8亿,占总人口比例的27.9%。中国将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而庞大的老龄人口将对中国的医疗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在经历新冠疫情考验后,医疗产业将进入技术变革期,构建高质量的医疗生态成为行业的共同课题。
10月12日,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峰会在广州举行。会上,美顿力、百时美施贵宝等医疗健康公司代表共同聚焦新阶段现代医疗的发展前景。
医疗领域合作愈发紧密
人口庞大且呈现老龄化趋势使得中国拥有巨大的医疗市场。预计到2040年,中国约有30%的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上,庞大的老龄化群体给中国医疗产业带来发展机会。
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表示,“到了2030年,中国有3亿人的年龄在65岁以上,3亿人约等于全美的人口总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基数。而现在我们看到整个健康医疗市场的发展是6%、7%,明年如果我们国家的GDP还保持这个速度,我想医疗市场的发展应该是双倍于GDP的发展,差不多是9%-10%,这样的增速对于整个行业来讲是好事,因为它有很大的需求。”
同时,老龄化的趋势也给中国医疗技术产业带来考验,如何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成为医疗技术行业的重要课题。
顾宇韶表示,“人口老龄化也意味着巨大的社会负担,医疗是需要付费的,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负担。在这个行业,对于现有的这些医疗器械和药品,我们总是要去解决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问题,怎么样能够快速的穿透到患者,怎么样给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治疗,因为现在需要用我们的手术,一台台地做,而中国的人口基数非常大,包括在农村地区,怎么样把高质量的治疗带到那些农村地区,这是一个短期的问题。”
老龄化的趋势促进医疗技术应用到更多的场景之中。会上,沃博联集团亚太区总裁钟立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表示,“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意味着需求会越来越多,怎么样用低成本的方式来满足老龄化的人口对于养老的需求。那从大医院转到居家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大多数人都更愿意居家进行医疗、照护,另外也有大多数人他们更愿意在社区的层面上获得高质量的医疗,这也是我们整个社会未来的终极目标。 ”
新冠疫情三年给医疗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促进了行业内的合作互通。钟立表示,“在疫情期间,这种跨界合作精神确实很罕见。如果没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只有药企、政府、保险公司包括还有很多服务的提供者的通力合作,才能够快速的把疫苗给到我们的接种站、给到社区来给病人进行接种。”
延续行业内的多方合作能够促进技术的创新,百时美施贵宝副总裁、中国及亚洲区域市场总经理陈思渊表示,“在疫情期间,对于全球领先的生物科技行业以及医药行业,我们是站在了这个危机的最前沿,我们知道在疫情期间,产品或者说科技创新非常重要,这也提醒我们持续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疫情可以说也加快了我们开发的速度,以及新药研发的速度,这样可以让整个社会受益。而对于创新药的开发,通过合作,我们也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来推出创新药,来拯救人类的生命,我想这种合作精神会继续。当然我们也通过合作开发了很多的平台,这些平台也会继续帮助我们推出新的药物,推出新的治疗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助力创新研发
疫情过后,医疗行业面对研发创新的压力日渐增加。“目前中国有近3亿老年人,并且这个人群在不断的扩大。我们必须要开发新的药物来照顾这些年老的人群。”陈思渊表示。
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能够推进创新医疗产品、药品的研发。陈思渊表示,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大大的提高新药发现的速度,以及药物生产的速度。人工智能会帮助我们发现更多有效的新药,也可以加速我们的新药上市的速度。人工智能这项新兴技术发展得非常快速,比如说我们有数据科学、大数据分析,还有机器学习,这些新兴技术都可以加速新药的研发和发现,我们目前也在更多的发现领域去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药发现领域,企业通过机器学习大大提高了发现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了新药发现的准确度或者说战略执行的准确度。在过去,我们可能需要十年的时间来进行新药的开发,现在可以缩短到七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样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人工智能与医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工智能能够推进医药事业最后一英里建设。钟立向记者表示,“目前我们越来越频繁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目前用自动化技术,这是非常早期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我们有一个这样的研发中心,用的是机器人来为病人抓药,在药店我们应用这种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来为这些患者抓药,未来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可以应用在更广泛的领域。”
随着人工智能与医疗事业结合愈发紧密,AI所带来的风险不可避免。如何规避风险,降低技术带来的危害十分关键。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中国区执行合伙人吴淳表示,“必须要积极的进行监测,首先我们要保持结果的透明性。人工智能所获得的数据,也许会有偏见,也许会有不准确,因为这个算法是个黑箱,大家都不知道它的输出内容是否正确。所以即使我们有了生成式AI,运用大语言模型,但是内在的一些人工智能属性没有变化,它们是最后的决策者,这是一个黑箱,所以我们必须要保持警惕。尤其是我们在治疗患者的时候,我们在提供患者信息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完全交给人工智能。”
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隐私问题一直是各行各业密切关注的问题,吴淳表示,“我们必须要在应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同时,维护、保护消费者的隐私,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有时候数据没有标注,这些数据是不正确的,在很多时候,这些数据都是隐私数据。这些问题,我们都是要持续监测,在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在服务交付的领域,我们目前仍然是用人工智能来进行辅助,而人仍然是在这过程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
人工智能带来了技术的变革,医疗系统、人力资源也应该跟上技术的脚步,以此来构建完整的医疗生态系统。顾宇韶指出,“CDMO、CRO、临床研究的质量、真正的数据收集、一些医疗技术,还有外科手术的设备,以及这些外科医生的质量也非常重要。过去几年,中国在这一方面有非常大的进步,所以现在一方面,我们有高质量的初创企业、有高质量的外科手术人员、有庞大的消费者群体、患者群体,因此我们需要越来越多新的药物和新的治疗方案,以此来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