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C|全方位打通基层乳腺癌早诊早治还需多久?

2023年10月13日 18: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季媛媛
乳腺癌作为一种可防可治的肿瘤,早期五年生存率可达90%,是晚期乳腺癌的4.5倍。可见,高质量的乳腺癌早期筛查对提升乳腺癌的防治水平至关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2019年,47岁的沙洁因确诊乳腺癌住院。此后,她陆续听到几个同龄好友确诊同一癌症的消息。

这并非完全是巧合。从事乳腺癌筛查、诊疗、辅助治疗多年的西安市西京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宋宏萍介绍,乳腺癌发病率一直很高,过去只是被公众忽视了。“仔细关注就会发现,很多人的亲朋好友中都有罹患乳腺癌的,甚至国际知名乳腺影像专家及其亲属,都是乳腺癌患者。”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事实。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乳腺癌新发病例数达226万人,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在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亦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并呈年轻化的趋势。

好在经过长期的规范治疗,目前沙洁已治愈出院,开启重生。而再提及这一中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时,沙洁说:“如果再说得轻松点,它只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感冒。”

这句话有个无比重要的前提,尽早筛查发现。现如今,这样的努力已在全国各处悄然开始。

罹患乳腺癌还能活多久?

直到进入手术室前最后确认手术方案时,沙洁还在叮嘱主治医生,如果术中有什么问题,不要犹豫。“你就给我切除乳房,我已经很感谢你了。”

确诊乳腺癌那天起,切乳保命的念头,始终盘旋在沙洁脑海中。哪怕她的医生一次次鼓励她,可以保乳,也可以治愈。可这毕竟是癌症,生命倒计时的钟声一度如影随形。第一次听到钟响时,沙洁才47岁。

通过网络检索,乳腺癌治疗最常提及的便是切乳保命。保乳还是保命?当然是保命。可沙洁的主治医生却告诉她,这可以是道多选题。保命,也保乳。

不过,治疗以来,沙洁没再考虑过死亡的宏大命题。等到化疗结束手术前夕,她体内5.2cm的肿瘤,已缩小到肉眼看不到的程度。2019年冬天,治疗已基本结束。在她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重生。

沙洁确诊后,她身边的女性朋友也因此开始重视乳腺癌,陆续做了筛查,其中就有几个确诊。已经治愈的沙洁成了众人的定海神针,一遍遍讲述治疗过程、心态、方法等等。更重要的是,其他人因为她的建议,纷纷及时去做筛查,在更早期发现、治疗。确诊的朋友,也得到了更快的康复。

在大多数人认知中,癌症等同于绝症和死亡。乳腺癌却略有不同,它是死亡率最低的癌症之一。

手术后,沙洁也反复问了主治医生同一个问题:我还能活多久?

医生回答她:“人都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

她听懂了医生的言外之意。她已经是一个正常人,一切都恢复正常了。她曾以为致命的乳腺癌,像一个周期比较长的感冒一样,被完全治愈。历时一年半。

事实上,乳腺癌作为一种可防可治的肿瘤,早期五年生存率可达90%,是晚期乳腺癌的4.5倍。可见,高质量的乳腺癌早期筛查对提升乳腺癌的防治水平至关重要。但遗憾的是,当前我国早期乳腺癌发现率不足20%,其中筛查发现的病例仅为5% ,这其中缺失的,是公众对于乳腺健康筛查的科学认知,以及筛查路径中对诊断质量的把控。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沙洁和她的朋友们那样的确诊时机。

宋宏萍见过无数流泪的眼睛。来做活检的女性,基本都是疑似病人。许多女性一躺下就开始流眼泪。被安慰时,她们回复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要紧的,就是担心孩子还太小。”

大多时候,宋宏萍会告诉她们,不要担心,乳腺癌的治愈率很高,能治好的。但也有人初步检查时,就基本能确定是晚期,这样的安慰便再无法说出口。

许多晚期病人是很容易一眼看出的。她们前往医院就诊时,许多人乳头凹陷,有的乳房开始溃烂,或在确诊不久后因病情恶化快速溃烂、发臭。严重时,检测的探头难以找到可以贴近的皮肤,甚至衣服都很难穿上。

“为什么不早来医院?”同样的问题问越多遍,宋宏萍越能从中窥到女性的困境。

乳腺癌的高发期在40岁到50岁之间,以女性居多。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 

宋宏萍听过很多拖延就诊的理由,为了瘫痪的丈夫、求学的孩子、孩子的二胎三胎……延误最久的,拖了10年。到最后,乳房变形、淋巴结肿大、皮肤即将溃烂。“可是,她们恰恰忘记了自己,她们自己的健康也是需要被照顾到的。”宋宏萍不无惋惜的说。

被忽视的早期筛查

目前许多中年女性在摘除了乳房,独自承受治疗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缺失感、自卑感,却很难得到社会及家庭的接纳和陪伴,更不用说可能还面临着高昂的治疗费用以及时间成本,很多患者因此讳疾忌医,对筛查、诊治望而却步。

“其实,如果能尽早发现和治疗,这并是不治之症,不一定需要摘除乳房,花费也不会很高。” 宋宏萍这样说。

为了提高乳腺癌的早诊早治,2009年,两癌筛查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筛查对象由农村适龄妇女扩大为城乡适龄妇女。而目前,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发现主要靠超声,与其他超声项目不同,乳腺超声费时费力,且图像不好辨认极易漏诊。基层筛查时,保量不保质的情况难以避免。2015年起,西京医院超声科设置了单独的乳腺组,宋宏萍专攻乳腺癌方向。

迭代的自动乳腺超声仪器,基层筛查扫描的超声影片可自动保存,上传至西京医院在内的各大更权威的医院,由专业的乳腺超声医生远程读图做诊断。

在小组内,报告的准确率和专业性能通过培训,快速提升。但他们要做的远不止于此,除了医院内同事的专业化培训,他们还兼顾起基层医生的乳腺癌筛查培训。流程越标准,读图越清晰,漏检的悲剧也就越少发生。

可问题在于,不止一个基层医生透露:哪怕筛查免费,许多适龄女性,并不愿意前往妇幼保健院参与筛查。最需要做筛查的一群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它的紧迫性。

西安向南2000公里外,宋宏萍心心念念的基层筛查,有人已不留余力地推行。38℃的深圳,张璐西穿梭于各居民楼、超市、小店间,一手举着等身高的易拉宝立牌,一手拿着乳腺癌筛查的公益传单,努力告诉每一个路过的人,报名登记就能参与小区内的免费筛查。

5年前,张璐西是乳腺癌的博士,在瑞士致力于针对癌症治疗的技术研发与突破。回国时,她是被政府引进的海外专家,是医疗科研机构重点项目的负责人。但在推动基层筛查上,张璐西却获得了人生中最多次的拒绝。

此前不久,张璐西在一次乳腺癌筛查基层动员中遇到了“麻烦”。50多栋居民楼,几乎所有人都收到了“小广告”。筛查免费,仪器先进,可几天过去,报名人数竟还不到50人。张璐西决定在基层参与动员,找到提高基层筛查率的办法。

除了参与度不够,现实情况也存在诸多掣肘。一方面,医院超声科承载量有限;另一方面,东方女性普遍乳体积小,腺体密度高,在超声影像下,乳腺像是一团密密麻麻的云,基层超声医生经验不足,很容易漏掉病灶。

不过,张璐西也得知了一项可以有效突破现有乳腺癌筛查漏诊率高这一瓶颈的新型技术手段。通过ABUS,乳腺癌筛查更为标准化,筛查不再依赖前端医生个人水平,超声图像提取、保存、三维建模,疑难影像可以直接上传,由国内各大医院的专门小组及主治医生远程读图。检诊分离后,乳腺癌筛查场景不再局限于医院。而且随着技术迭代,GE医疗的自动乳腺超声仪器,尤其适合于东方女性的致密性乳腺。

真正覆盖到基层有多远?

那么关键问题只剩最后一个,如何让更多适龄女性主动参与两癌筛查?张璐西很快有了初步设想。如果能通过公益连接社会资源,将可移动的筛查设备与党群服务中心、各大型小区物业、各企业合作,就能将大多数民众工作和生活场景利用起来,让高精度的乳腺癌筛查真正覆盖到基层。

2021年,张璐西下定决心裸辞,发起了名为“乳此AI你”的公益项目,投身到乳腺癌早筛的公益项目里,致力于打通筛查的最后100米。“乳此AI你”的第一个试点,设在宝安区的宝源社区。深圳大学提供人工智能技术跟设备,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做技术指导。一年后,他们推动的社区筛查模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并将在下个月于宝安区正式开始试点工作。与此同时,福田区妇幼保健院也同样开启社区筛查,3个月在20个社区完成了超3500例的乳腺癌筛查。

如今每天早上睁开眼,张璐西都有种改变世界的兴奋感。因为她再清楚不过艰难背后的价值。

而且现在的张璐西已经有了太多自发的助手,家里的保洁阿姨,通过家政公司的同事群组,迫不及待地共享筛查试点消息。张璐西每到一个新的区域,总有与家中保洁阿姨相熟的对应区域姐妹,提早报名。

沙洁也在推动这一工作,并将筛查下沉带到了呼伦贝尔。2021年,沙洁痊愈后和朋友来此旅游,与当地医生的交谈中得知,当地地处牧区、林区,筛查不便,加之当地人以牛羊为主食,乳腺癌高发。当地医院及医疗机构也常常要深入偏远之地做基层两癌筛查。

重生的沙洁,决定做些什么。一年后,她只身来此,自费邀请专家、学者,投身乳腺早筛的公益活动中。那场活动的最后一天,一个女孩再三向她确认,得知是最后一天且没有名额后,将她的名额让给了母亲。她告诉沙洁,母亲是聋哑人,苦了一辈子,从来没有做过筛查。她希望母亲能健康。

从深圳的工厂到草原的牧区,曾经得益于早筛早治而重生的人,一点点推动着更多女性,正确认识乳腺癌,有了早做筛查、更好生活的可能。

在西安,宋宏萍和同事们身边,出现了此前没有过的情况。近年来,她们陆续遇到一些很早期的乳腺癌病人。对方透露,自己在参加基层的两癌筛查时确诊。

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改变已经发生。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