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丨《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发布 透露哪些深港合作新机遇?

2023年10月31日 18:4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陈思琦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2021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目标将北部都会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以创科为经济引擎的都会区,并与深圳形成“双城三圈”战略布局,助力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两年来,深港两地政府积极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香港专门成立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北都办),深圳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主动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

10月30日,北部都会区迎来又一重磅文件——《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整体发展愿景是成为“国际创科新城”,自西向东明确了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创新科技地带、口岸商贸及产业区、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四大区域的发展定位、主要发展项目和发展时间表等。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四大区域规划与一河之隔的深圳密切相关,在金融、物流、科创、旅游消费等领域给深圳前海、南山、福田(河套深圳园区)、罗湖、盐田等区域带来了深港合作新机遇。

(北部都会区四大区域,图源《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下同)

联动前海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

《行动纲领》提到的首个发展区域“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顾名思义,侧重专业服务与物流,范围包括元朗、天水围新市镇、正动工的洪水桥/厦村、元朗南,以及规划中的流浮山一带。该区域与深圳前海、南山仅一湾之隔,由深圳湾公路大桥连接至深圳湾口岸。

其中,洪水桥/厦村将以高端专业服务为产业定位,发挥香港金融、保险、财富和风险管理等专业领域优势,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法律、调解仲裁、会计等专业服务,助力前海、南山及其他内地企业通过香港拓展海外市场。

(北部都会区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

这对深圳前海、南山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2022年,前海实际使用港资56.08亿美元,占深圳全市55.2%,近万家港企在前海注册。

目前,前海正实行“全球服务商计划”,积极招引、培育细分领域全球前50、国内前20的现代金融、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八类全球服务商,同时积极建设深港国际风投创投、天然气贸易企业、融资租赁、跨境电商、涉税服务业、高端智库等六大集聚区,与香港洪水桥/厦村的高端服务业定位高度契合。

南山则是深圳经济大区、科创强区,拥有超200家上市公司、密度全国第一,同时吸引了英特尔、西门子、ABB、巴斯夫等各领域国际巨头布局。上半年,南山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含前海)同比增长42.3%,国际业务需求可观。

此外,因洪水桥/厦村毗邻深圳湾口岸,凭借港深“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跨境货运布局,该区域还有望成为现代物流重镇。

跨境交通方面,今年3月,前海至香港跨境直通巴士正式开通,每天四班对开,经深圳湾口岸换乘直达港岛、九龙、新界、迪士尼、机场等多个站点。

《行动纲领》透露,拟议的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预计在2024年中完成,全长约18公里,由屯马线洪水桥站附近位置出发,跨越后海湾经深圳湾口岸接入前海,将为前海、南山范围内深港两地通勤人士提供更大便利。

探索设立“跨河桥梁小口岸”

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重磅文件《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推出30条具体举措,目标到2035年将河套建设成为世界级科研枢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多次对河套深圳园区规划表示欢迎,表态将积极与深圳协同。

此次《行动纲领》规划的“创新科技地带”位于北部都会区中部心脏地带,备受关注的新田科技城(包括河套香港园区和新田一带)轮廓更加清晰。

(北部都会区创新科技地带)

据介绍,新田科技城毗邻河套深圳园区,定位为创科发展集群枢纽。面积600公顷的新田科技城约一半为创科用地,可容纳约700万平方米的总楼面面积,规模相当于17个香港科学园。

目前,河套区港深创科园首三座大楼正在施工,将在2024年底起陆续落成。创科园第一期规划也已初步完成,规划有生命健康科技区、产学研区、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区、新科技先进制造区,以及人才住宿区、商业及附属设施等。

而在交通方面,《行动纲领》透露,北环线支线全长约5.8公里,将由北环线主线的新田站出发,在洲头附近及河套区港深创科园设站,并加入深圳的新皇岗口岸,计划于2024年与内地当局就北环线支线深圳段的推进安排达成共识。

此前《规划》的一大亮点是加大力度支持深港两地人员、货物、资金、数据等跨境要素流动。尤其在便利科研人员进出方面,明确将稳妥推进、分步实施,先期采取“一线高度便利出入境”的通关模式,待后期成熟再探索更便利的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

港方《行动纲领》与深圳园区《规划》相呼应。深港两地政府同意在新皇岗口岸实施“一地两检”安排,正积极研究推行“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

同时,深港正探讨在河套设立“跨河桥梁小口岸”,初步构思是预先登记人士可便捷来往河套香港及深圳园区。

结合三口岸优势发展商贸物流

深圳罗湖有深港连接的“情感码头”之称,目前常住港人已超4万人,港企超6000家,拥有罗湖、文锦渡、莲塘三个口岸。

北部都会区此次规划的“口岸商贸及产业区”与罗湖密切相关。《行动纲领》提到,正在规划的新界北新市镇及罗湖/文锦渡有约1500公顷土地,将有潜力发展各种与口岸相关、需较大土地面积运作的经济用途,可以建设口岸商圈及新兴产业基地,与新田科技城的创科产业互补。

考虑到靠近深圳罗湖,有大量跨境人流,新界北新市镇及罗湖/文锦渡将布局建立商业服务、零售金融服务、医疗服务、休闲消费等产业,满足个人跨境服务和民生消费的需求。

(北部都会区口岸商贸及产业区)

而深圳在商贸方面亦有布局。为便利港人跨境消费、进行信用融资,2022年罗湖区联手南洋商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简称“南商深分”)率先开展深港跨境信用改革,支持港人办理内地信用卡。截至今年7月,南商深分共发放350张港人信用卡,港企信用贷业务达18亿元。

同时,罗湖区正打造数字人民币第一城区。今年2月,全国首台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自助发卡机在罗湖首发。香港居民入深后,使用八达通即可在自助发卡机上申领一张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卡,可在深圳的各类商家中派卡消费,全程无需手机、无需网络。

除商贸外,在港深货运“东进东出、西进西出”格局下,《行动纲领》提到,香园围(莲塘)口岸在货运方面的角色将加强,可建立现代物流业据点。

据悉,港府正研究在香园围边境管制站附近预留土地,集中提供与食品供应链相关的大型设施,将现有文锦渡管制站的鲜活食品和活生食用动物过境及测检设施迁往香园围边境管制站附近,从而将文锦渡改造为纯旅检口岸,释放文锦渡口岸一带的发展潜力。

沙头角千亿级旅游消费集群迎利好

在北部都会区的最东部,“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将主要对接深圳盐田,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业。

《行政纲领》提到,沙头角中英街目前以界石划分港深两地,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特色。特区政府“开放沙头角码头计划”已于2022年实施,指定旅行团可在假日使用沙头角码头,乘船到荔枝窝、吉澳等乡郊地方观光,每日上限500人。

据介绍,港府将在2024年初起推出第二期沙头角禁区(除中英街)开放计划,首阶段扩容至每日1000名游客进入沙头角游览,其中旅行团人数上限700名、个人旅客上限300名,名额弹性调节。

深圳方面,盐田区去年8月发布《加快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到2025年,面向深港释放产业空间超过500万平方米,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新增年旅游人次超过1000万,形成千亿级旅游消费产业集群。

下一步,港府将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研究香港沙头角和深圳沙头角发展文化旅游区的可行性,包括研究让两地旅客更便利进出旅游区的安排。

(北部都会区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

而基建方面,由于沙头角口岸设施老化,为提升通关效率,深港两地正在推动沙头角口岸重建项目,重建后的沙头角口岸将成为纯旅检口岸。

除沙头角外,“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范围内的红花岭郊野公园与深圳梧桐山风景区山脉相连,两地正合作建设贯穿两地的生态廊道。

《行政纲领》透露,香港渔护署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在就建设“梧桐山-红花岭生态廊道”制定合作计划,包括联合管控和清理有害物种、开展小型动物通道项目、两地人员定期互访及设立生态资料交流平台等。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