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合成生物未来产业,长三角如何前瞻布局?

2023年11月15日 21:5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孙燕
构建合成生物“研发—转化—产业”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孙燕 上海报道

11月12日,上海市合成生物产业协会成立仪式在上海浦东举办。

这是继10月出台《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后,上海发展合成生物产业的又一动作。

不仅上海,近期长三角合成生物专项政策相继“上新”。9月,杭州发布了《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全国第一个市级层面的合成生物产业政策。11月,常州也发布了《关于推进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常州市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江苏省首个发布合成生物产业专项政策的地级市。

在这一轮产业竞争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为构建合成生物“研发—转化—产业”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上海、杭州、常州围绕基础研究“0到1”、成果转化“1到10”、产业化“10到100”等不同环节进行了部署。

科技研发“0到1”

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被定义为“未来产业”的新核爆点。但从学科到产业,合成生物学的产业化离不开技术支撑。

技术攻关方面,常州提出要围绕生物医药、食品、疫苗、医美制品、生物材料、生物燃料、新能源及环境生态修复用相关产品的合成生物技术、底盘细胞构建、基因合成与编辑等合成生物学关键共性技术,每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0项以上。

上海则明确加强DNA分子器件和DNA存储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构建底层技术,发展高通量、高精度、长序列核酸合成新技术,高效精准的大片段(兆级)核酸组装技术,可精准控制的遗传技术和生物多样性的表征技术等。

除了技术攻关,上海还计划组织攻关生物设计自动化工具,如聚焦基因检测、生物元器件研究、蛋白质结构预测与设计、代谢分析与模拟、实验室自动化、高通量筛选等领域,开发迭代合成生物技术亟需的生物设计自动化(BDA)工具。 

杭州则从鼓励承接国家、省重点科技专项入手,对获得“合成生物学”“绿色生物制造”“生物大分子及微生物组”“生物安全技术”“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颠覆性技术”等国家、省重点专项或课题的承担单位,按国家、省实际到账资助经费的25%给予资助,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成果转化“1到10”

目前,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已拓宽到化工、材料、医药、食品、农业及能源等方面,如细胞治疗药物、工程益生菌、人造蛋白、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以及生物燃料等。

其中,上海明确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消费品、能源和环保五大领域进行产业转化与应用;常州提出要加快合成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生命健康、绿色能源、材料开发等领域应用;杭州则计划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材料、医疗美容、化妆品等未来赛道,引导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思路,上海部署了运用工具赋能转化,包括运用精密工程、自动化、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搭建由软件控制、硬件设备和应用集成的合成生物规模化制造系统等。

常州还通过与外地研发机构合作,促进成果转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深圳在合成生物领域的科研实力领先,产业化落地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支撑。对此,常州抛出产业落地“橄榄枝”,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常州合成生物化学联合研究中心于近期签约落户武进西太湖。

据常州市科技局副局长白冰天介绍,该研究中心将促进深圳先进院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方向明确、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在常州转化落地。“也是落实江苏省党政代表团专程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考察调研的有关精神。”

产业集聚“10到100”

随着多地押注合成生物产业,对于优质项目、企业的争夺也箭在弦上。

项目引进方面,杭州明确对经认定应用合成生物技术且实际投资总额达2000万元的产业化项目,按不高于实际投资总额(不含土地、厂房、旧设备,含新设备、GMP标准厂房装修等)的30%予以资助,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亿元。

不同于杭州资助项目引进,上海提出要推动产业项目差异化落地:对于细胞与基因治疗、核酸和蛋白等大分子类产品,推动“研发+制造+应用”全产业链布局;对于大化工、精细化工等小分子类产品,引育企业研发中心、运营总部、结算中心和上市主体,推动一批以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特征的高能级生物制造项目落地。

企业引育方面,常州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梯队,计划每年引育科技型企业3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以上;杭州则将目光投向头部企业,提出要大力引育生物医药、生物材料、医疗美容、化妆品等领域头部合成生物总部企业。

产业要素保障方面,杭州要求合成生物重点发展区负责对每年的产业用地指标和产业用房指标予以量化,市级对合成生物重点企业的用地需求予以优先保障。对经认定的合成生物特色园区,加快推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依法简化环评办理流程。

对于未来产业而言,监管创新也是发展要素之一。上海明确要探索监管政策创新:开展合成生物领域的生物安全、伦理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和评估,强化科学监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体系。加快相关行业标准制修订,积极参与合成生物领域地方、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依托浦东新区法规立法权,深耕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优化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等各环节的配套政策和规范。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