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洪晓文 广州报道
“在当今世界,智库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体现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智库活动也逐步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决策的全过程,并发挥着引领思想舆论、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智库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研讨会上提出。
本次研讨会由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来自国内多个高端智库的专家学者就新时代智库建设及其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效智力支撑展开探讨,共话中国智库的未来。
论及中国智库的功能和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在致辞中提到,“中国的智库建设和发展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定位,在服务政府决策、积极建言咨政、提升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郑永年则进一步谈到,智库需要在“中国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参与全球治理”问题上出谋划策;需要在“以制度创新构建对外开放优势,助力中国主导的话语构建”问题上贡献智慧;需要在“如何统筹好安全与发展,助力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问题上建言献策。他认为,“学术研究追求差异化和个性化,但智库研究需要寻求共性和共识”。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国智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20年,窄口径统计我国智库已有3000多家,宽口径统计各类智库型机构达3万家之多。郑永年表示,“目前我国各类新型智库虽已初试锋芒、百舸争流,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为中国发展非常快,国际环境的变化也非常快,这要求我们在智力支持方面跟上国家的发展。”
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谈到,目前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话语体系有效供给跟不上,在国际关注的焦点方向出现盲区、失语的现象;二是话语传播创新不足;三是话语体系协调有待加强,内外话语一体化程度不足。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国际传播生态已然改变,国际话语传播的效力、结果受到多元主体的影响,不再由单一主体来决定,从而更好地发展媒体型智库。”
如何应对当前新型智库发展面临的上述诸多挑战?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如泉提出,无论是企业型智库还是企业办智库都要做到“四化”——全球化思维,差异化定位,专业化发展,一体化协同,“建设智库既要写好报告、策划好活动,也要坚持独立性、思想性和实操性原则。”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办好中国特色的智库,一要坚持“特色”,既包括中国特色,也包括智库自身在特定领域的研究特色;二要进行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三要坚持开放,既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也要注重与政府、媒体、企业等的跨界交流。
实际上,这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对智库人员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资金和人才往往是当前制约许多智库“提质扩量”的最主要难题。对此,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政策组副组长王春新建议:在实践中培养,让青年人才“在一次次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中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同时在“吸收中培养”,不断地以灵活的方式吸纳一些知名的社会人士担任非常任顾问,经常性地一起开会研讨,“也使这些社会人士成为相关领域专家,提出的意见越来越符合公共政策制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