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魏彤 河源、梅州报道
县域经济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45年来,广东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为展现改革开放后,广东各县依据地区区位、资源特点,因地制宜,推动地区县域经济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近日,“改革开放45周年调研行”走进河源、梅州,调研了河源市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龙川县佗城古镇,梅州市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等地,深入了解改革开放后的两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变迁。
借文商旅投资拉动消费
佗城历史悠久,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位于河源市龙川县,古镇旧时称“龙川城”,后因纪念赵佗而易名“佗城”。佗城是岭南历史上建制最早的县,至今已有2235年历史,是岭南客家之源、科举文化之窗、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龙川“新八景”之一。
据悉,佗城历史文物古迹颇多,至今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126处,姓氏宗祠42座,古民居35座,历史文化街区3个。最具代表性有赵佗故居遗址、县衙署遗址、衙前石狮子、护城河遗址、南越王庙、越王井、孔庙(龙川学宫)、龙川考棚、佗城影剧院等。
现已确认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7处,市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其中,考棚是广东省唯一遗存的古代科举考试场所,学宫与考棚并存在全国范围内均属罕见,目前只有广东龙川、河北定州、云南建水和安徽绩溪四处。
龙川考棚 魏彤摄
近年来,佗城镇深入挖掘开发佗城客家文化、姓氏文化等资源,先后被省市评定为“古邑文化与旅游专业镇”、“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和“岭南魅力名镇”。
佗城立足县域实际发展特色经济,在各级政府多方谋划和自身努力下,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2020年7月,佗城景区获评广东省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今年3月,佗城景区成功获评国家4A级景区。作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景区特意推出了3条精品游路线,供游客选择。近三年,佗城景区共接待游客31.03万人次。其中,研学总人数约10万人次。
“县委、县政府已成立了佗城古镇领导小组,针对古城文物进行研究和保护。下一步,我们要擦亮佗城景区品牌,打造国家级的研学基地;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关注佗城,来佗城进行文商旅投资,拉动本地消费;此外,我们还将精品游路线中的古迹与历史街区相结合,打造成文旅休闲街,兴旺当地业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佗城景区管委会主任刘小明说。
此外,河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一批批极具地域特点的客家民居渐渐为游客所知,包括紫金花朝戏等非遗项目逐渐走进百姓生活,一条条线路上榜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河源,探访“古色”河源,感受河源的多彩文化。
推动非遗加文旅深度融合
走进中国客家博物馆馆内,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巨大的“亻厓”字,这个象形文字代表的是客家话中“我”的意思,代表了客家先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历经变迁却依旧传承不断的文化。
客家博物馆 魏彤摄
据介绍,中国客家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客家民俗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分馆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梅州市华侨博物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组成,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梅州以客家文化为根,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理念,推动梅州文化建设,焕发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价值,促进梅州文旅产业提档升级,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助推广东打造文化强省。
客家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黄晓君表示,“今年以来,客家博物馆的客流量已达30.5万人次,接下来,我们会持续开展品牌活动,推动非遗加文旅的深度融合,以文化兴业态,促进文旅消费发展。”
梅州深知文化生态保护,平台建设是关键。除了此次调研走访的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梅州还设立了中国戏曲名家、广东汉剧名师、客家山歌剧名师、大埔县高陂瓷雕陈国新等一批传习工作室和22个海内外广东汉剧(汉乐)驿站,共建成125个非遗传习设施、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传承基地10个、省级非遗研究基地2个。同时,梅州市注重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目前在各类培训学校和机构共培养人才已近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