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11月29日,昆山协鑫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协鑫光电)在其公众号发布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测试结果报告。报告显示,该公司指定面积为2平方米的钙钛矿组件最大功率为360.7W,转换效率为18.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日前,协鑫光电发布了一则消息,称其推出的1m*2m钙钛矿单结组件光电转化效率达到18.04%,打破世界纪录,并由中国计量科学院进行权威认证并出具正式测试报告。对此,协鑫光电称,跨越18%的转换效率门槛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将致力于新一代钙钛矿叠层组件研发。
无独有偶,在协鑫光电发布上述消息不久之后,另一家钙钛矿企业极电光能亦官宣,经全球权威检测机构测试,该公司1.2x0.6平方米商用尺寸钙钛矿组件全面积效率达到18.2%,对应的最大功率131.07W,孔径面积(AP面积-Aperture Area)效率高达19.55%。极电光能表示,“无论是全面积效率,还是AP面积效率,都是当前商用尺寸钙钛矿组件效率的行业最高纪录。”
业内两大钙钛矿头部企业相继公布的钙钛矿组件转换效率,均指向了“18%”这一数字。极电光能认为,“商用钙钛矿组件效率突破18%对于钙钛矿行业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根据推算,由于钙钛矿组件温度系数低、弱光发电能力强,若效率达到18%,其实际发电量已经可以比肩传统晶硅组件。”
如今,行业内外对于“钙钛矿”的概念已并不陌生。被视作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技术的钙钛矿,虽然研究起步较晚,但其凭借高转换效率和低成本的潜力受到业内的极大关注。一组数据显示了钙钛矿技术在转化效率提升上的研究速度——单结钙钛矿电池转换效率从最初的3.8%到26.1%用了十余年时间,而晶硅电池转换效率用了近40年才提升至26.1%。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有关钙钛矿技术的研究目前已经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
2021年11月发布的《“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将“研发大面积、高效率、高稳定性、环境友好型的钙钛矿电池,开展晶体硅/钙钛矿、钙钛矿/钙钛矿等高效叠层电池制备及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列入重点任务之一;2022年6月发布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坚持研发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等技术;2023年1月发布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则再次提出,推动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尽管在稳定性、良率等方面钙钛矿技术仍面临着诸多需要攻克的问题,但其一直具备着极大的吸引力。
根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包括协鑫光电、极电光能在内,目前已经宣布进军钙钛矿的企业超过20家,其中不乏来自其他行业的产业巨头。
今年11月份,显示面板龙头京东方正式举行了钙钛矿光伏项目启动仪式。而在本月早前,比亚迪在接受机构调研时亦提到,“公司已积极布局了钙钛矿电池技术”。
产业巨头的相继入局,让业内对于钙钛矿商业化的前景充满信心。与此同时,新增产能的投建,也让钙钛矿技术的规模化发展提速。
11月27日,脉络能源在珠海举行了钙钛矿电池项目签约仪式。据悉,脉络能源将在香洲区华发三溪5.0产业新空间(三溪智造港)设立钙钛矿太阳能光伏组件研发及生产总部,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一期100MW产线总投资5亿元,预计2024年二季度投产,达产后年产值约3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总产值约25亿元。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等机构综合测算,2026年钙钛矿电池新增产能有望达16GW,2030年将达161GW。另据德邦证券进一步预计,2026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单GW设备投资额有望下降至7亿元左右,其测算2026年钙钛矿设备市场空间超百亿元。
事实上,钙钛矿单结组件转化效率突破18%,的确预示着该技术下产品的经济性正在越来越近。但其距离真正的商业化,仍需要时间换空间。
极电光能总裁于振瑞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实现钙钛矿技术大规模产业化,需要解决大面积制备条件下技术的成熟度问题。“要想实现商业化,就需要行业的普遍认可。这不但需要产品效率提升到一定的程度,并且稳定性也要通过严格的加速老化测试,更需要大量的户外实证数据支撑。”
在他看来,2025年是钙钛矿技术可与晶硅技术媲美的关键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