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实习生殷悦 上海报道
2023年储能产业数据出炉。
在1月8日开幕的2024中国储能CEO大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副研究员岳芬发布了其所在的机构统计的2023年储能数据。
岳芬表示,“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再创新高。”根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规模21.5GW/46.6GWh,3倍于2022年装机水平。
如若需要统计累计目标,则更为喜人。
无论是选用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2022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3.1GW/27.1GWh;亦或是选用国家能源局在2023年2月13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时,发布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时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GW。
——求和均超过30GW,也就是截至2023年末我国累计的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超过30GW。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里程碑。在2021年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该文件同时提出了,届时“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即30GW)以上”的目标。
而2023年储能产业数据出炉也意味着,到2023年年末,我国已基本达成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提前于“顶层规划”的时间节点。
储能装机规模创新高
2023年对于中国的新型储能行业来说,是具有标志性的年份。
根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86.5GW,同比增长45%;新增投运规模21.5GW/46.6GWh,三倍于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7.3GW/15.9GWh)。
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继续高速发展,项目数量(含规划、建设中和运行项目)超过2500个,较2022年增长46%。其中,新增投运项目主要集中在6月份和12月份,两月投运规模合计达到8.9GW/19.3GWh,占全年新增投运总规模的40%。
规模等级上,百兆瓦级项目数量增速明显。上述数据库显示,100余个百兆瓦级项目相继投运,与2022年相比增长370%;规划/建设中的百兆瓦级项目数量达550余个,较2022年增长41%。
技术分布上,磷酸铁锂仍是主流,但非锂储能技术应用逐渐增多;首个飞轮火储调频项目、首个飞轮+锂电混储调频项目、用户侧单体最大铅碳电池项目相继投入运行;300MW功率等级压缩空气加速布局,多类液流电池细分技术路线以及百兆瓦级钠电项目纳入省级示范项目清单。
值得一提的是,在地区分布上,新增投运项目分布在全国32个省份中,其中,19省投运装机超百兆瓦;14省投运装机超吉瓦时级。新疆新增投运装机规模领先全国,西南地区表现亮眼。
“新能源配储需求,独立储能和共享储能项目快速推进,‘表前’应用规模继续大幅增长,占比合计97%,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前十省份榜单变化频繁,网侧投运装机占比超50%。”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指出。
“蛋糕”增大困境凸显
产业空前的发展速度令人雀跃,而数据反映的个中产业乱象又令从业者头大。
在快速增长的市场背后,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市场竞争和产业挑战随之加剧。
行业内部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储能系统中标均价持续下行,至2023年12月跌至0.79元/Wh,与2023年年初相比近腰斩。另外还出现低于0.6元/Wh报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去年12月,4h储能系统最低报价已经达到0.613元/Wh,刷新历史最低价;2h储能系统平均报价持续走低,环比下降3.4%。
“价格战”的一大诱因便是过剩的产能。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显示,2023年,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储能电池(不含基站/数据中心备电类电池)出货量预估在185GWh左右,不及年初预期。受供需关系影响,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50%左右,并且下半年出货放缓。
事实上,新型储能尚处于产业初期,仍需各方努力共同实现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目标。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也在大会的致辞中强调,在储能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全球竞争格局日益复杂、技术路线选择和产业布局精准定位以及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等挑战,仍然需要在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建立全流程标准管理体系、深化全球储能产业链合作等方面进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