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果 北京报道
陶勋花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她一直关心乡村振兴的话题,在过去的履职经历中,陶勋花也结合作为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党委书记的身份,在全国两会中提交了多份与乡村振兴有关的议案。在2024年全国两会中,陶勋花关注的角度是“通过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中,陶勋花表示,在数字化浪潮中,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上图: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党总支书记陶勋花,受访者供图)
数字建设可提升农村的“软实力”
《21世纪》:你一直在围绕乡村振兴提出各类建议,今年为什么关注的方向是数字乡村的建设?
陶勋花:今年这件议案和过去一样,也是来自岷江村的实践工作。我认为,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应有之义。随着数字技术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场景拓宽,加之新时代农民信息技能的提高,涌现出一批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短视频平台,“乡村博主”等农村新业态,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发展治理注入全新动能。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滞后、数字信息覆盖质量不高、信息科技支撑不足、人才吸附能力欠缺等问题,亟需做好“强基础”“补短板”等关键工作。为此,今年我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通过数字乡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21世纪》: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条件之一,是数字基建的布局,目前岷江村的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如何?
陶勋花:目前岷江村已实现了千兆网络的全村覆盖,此外4G基站渐成规模,5G基站也建成2座。此外,岷江村的社区合伙人也帮助我们搭建了乡村旅游小程序,部分消费场景实现了无人化管理,下一步岷江村将继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更好的用数字技术服务乡村振兴。
《21世纪》:结合你今年的议案内容,你认为数字乡村的建设,可以对乡村振兴带来哪些帮助?
陶勋花:我认为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数字乡村建设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构成破题,将科技、人才、创新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持续推动发展,以人才为第一资源激活发展动能,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探索发展业态,持续为农村赋予生机与活力。同时,数字乡村的建设,也能提升乡村软实力。乡村发展的软实力是指乡村在文化教育、社会治理、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对于提高乡村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世纪》:目前“软实力”的现状如何?
陶勋花:与乡村硬件投资建设相比,乡村软实力建设因难以量化评估等原因鲜有重点项目资金支持,这使得乡村“软”“硬”件建设发展出现失衡。我认为可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场景及数字化平台打造,整合乡村分散的人、财、物等资源,形成抱团运营能力,赋能乡村发展新业态,可以全面提升乡村软性综合实力。此外,这更是实现乡村人才成长的高效路径。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条件,乡村从基础人才到专业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到乡村的治理和发展。乡村长年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职业素养普遍缺乏,而传统模式下的乡村人才培养又收效甚微。通过数字化技术,例如借鉴类似于“滴滴打车”模式,建设“乡村智慧用工平台”等智慧化应用场景,促进乡村人才在数字化环境下良性成长、良性竞争是发展乡村人才战略的有效举措。
以数字建设推行城乡融合发展
《21世纪》:那么具体到岷江村,数字技术对村里面的改变具体在哪些方面?
陶勋花:一是促进了各类信息的流通。如通过4G、5G、千兆网络的建设,岷江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已非常便捷,很多村民都通过互联网去了解涉农经济信息。二是丰富了涉农教育资源。如岷江村很多村民自发的在网上学习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对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都有很大帮助。三是助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在岷江村,数字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支撑。四是发展了乡村旅游,我们已经开始通过数字平台如微信、抖音等宣传岷江村的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2023年吸引了很多游客乡村游,促进岷江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五是推动了公共服务的均衡化,我们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岷江村的村民进行在线医疗、远程诊疗等,这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21世纪》:数字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一支懂数字技术的干部队伍。目前岷江村的村干部对数字技术的掌握情况如何?同时,在老龄化背景下,村民掌握数字技术的意愿如何?如何帮助村民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
陶勋花: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发现村干部对于数字技术在乡村的普及和更为广泛的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岷江村也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村干部对数字技术的熟练度。但目前岷江村的村干部对数字技术的掌握情况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2024年我们也将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工作。就村民而言,我们也需要在未来工作中进一步帮助他们去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比如一些年长的村民可能因担心自己无法掌握或在网上受到欺骗,对数字技术持有抵触或担忧的态度。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计划通过组织培训课程、成立帮扶团队以及加大宣传力度等,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在村民中的普及。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在各类生产、生活场景的应用,让村民通过亲自实践,其中包括推动电子支付的普及等。
《21世纪》:总体来说,对于数字乡建工作,你还有什么建议?
陶勋花:我有四点建议。一是建议加大政策支持,把数字乡村建设全面具体融入城乡融合发展规划之中。同时,借鉴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选取一批具备发展数字乡村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以试点成效带动全国乡村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二是建议完善基础设施,夯实数字乡村建设“基础石”,如加快推动乡村地区5G、物联网、千兆宽带网络发展,持续提升乡村网络质量水平,不断完善涉农信息服务和终端供给,为乡村数字化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村务等,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同时,加强政府统筹,推动城乡间数字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将数字资源由城市向乡村扩散,推进城乡间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促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发展。三是建议建全评价、验收标准,完善激励机制,激活数字乡村发展“外驱力”。四是建议丰富应用场景,激励多元主体参与,释放数字乡村建设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