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都”亳州“网售造假风波”背后:中药材全链条质量监管为何落地难?

2024年03月26日 14:3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林昀肖,实习生马瑜欣
当前,中药材造假的管控存在难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昀肖 实习生 马瑜欣 北京报道 日前,据相关媒体报道,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药都”安徽亳州被曝出中药材网售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情况,引发广泛关注。为了追求高额利润,部分电商动起了歪心思:进低价货、找次品,甚至不惜掺杂掺假,然后通过网络电商平台销售。

据药智网统计,2023年中药材抽验不合格数量为551批次,同比2022年上升20%,不合格药材品种达208种,且中药材不合格数量在药品质量不合格统计中连续5年占比第一。

当前,中药材造假的管控存在难点。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3月25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首先,中药材的产地遍布各地,来源复杂,难以追溯;其次,造假者往往具有高超的造假技术和经验,难以被发现;此外,由于中药材的生产、加工、销售涉及多个环节,监管难度大。

邓勇指出,要建立统一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并对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进行培训。目前,针对中药,国家层面构建了从研制、审评、注册、生产、经营及使用质量等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严格管理制度。

中药材辨认难度高

中药材为何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一位在北京工作的中医医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中药材市场不断扩大,药材供应需求也随之大量增加,这决定了当前药材基本都为量产,很难古法炮制。因此,种植产地、生长年限、炮制工艺等不完全可控的因素都会影响到中药材质量。“真正的好药并非没有,而是很贵,老百姓很难接触得到,也很难吃得起,与所有假货一样,单纯网上图便宜买,很容易就买到假货。”

经相关媒体调查,一些劣质中药材或根本没有药用价值的食物,摇身一变成为某知名电商平台上销量火爆的“野生”“名贵”中药材;每公斤20元的扁豆,煮熟后染色冒充一公斤800多元的中药材酸枣仁;每公斤几十元的独活,使用硫磺熏蒸后,摇身一变成了“特级野生当归片”;更有甚者,从药厂回收已无药效的药渣,烘干后二次包装成正品药材销售。

邓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中药材在采购、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均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在采购环节,由于中药材的种类繁多,价格波动大,一些不法商家为追求利润,会从价格低廉的地方采购,但这些地方的药材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在加工环节,一些加工环节可能存在掺假、掺杂、掺杂其他药材等现象;在储存环节,中药材需要特定的储存条件,如湿度、温度等,不当的储存可能导致药材变质或被其他有害物质污染;在销售环节,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与此同时,中药材造假往往难以辨别,有不少消费者反映中药材真假难辨的问题,一名中药电商也表示,普通人网购中药材能不能买到真货全凭运气。上述中医医师也表示,中药材造假成本低,利益驱使中药材屡屡出现造假状况,即便中药材以次充好,民众服用也很少出事故,吃不好也吃不坏,这也是造成民众难以辨认的原因之一。

“若非专业人士,辨认中药材都存在一定难度,绝大多数医师都做不到,民众辨别能力则更有限。同时,中医医师对中药的辨别能力也有限,多数都是老师傅们传授的经验,口耳相传,谈不上准则。”该中医医师坦言。

劣币驱逐良币?

从公示的药品不合格抽检批次数据来看,2023年中药材质量依然不容乐观。据药智网统计,2023年中药材被抽检不合格品种共208种,合计551批次。2023年中药材质量不合格品种Top10,与2022年相比,五加皮、山药、白鲜皮与净山楂依旧榜上有名。位于榜首的中药材品种为炒酸枣仁,在其34批不合格产品中,水分不合格的批次高达28批,占比为82%。位居第二的是地骨皮,主要不合格项为灰分。第三位为山药,主要不合格项是性状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药材重复上榜且抽检不合格批次在增加。山药的抽检不合格批次数量由2022年的9上升到了2023年的15。同样,2023年抽检不合格批次数量,对比2022年有所增加的品种有:五加皮,由8增至14;白鲜皮,由10增至13;净山楂,由8增至12。

此外,药智网发布的《2023年中药材质量不合格数据年度报告》显示,在2023年中药材质量不合格检测项目TOP10中,检测项目“性状”不合格数量依旧位于榜首,涉及该项不合格的药材品种高达120个。位于第二位不合格检测项目为“水分”,涉及该项不合格的药材品种为48个,不合格批次数量较2022年增至133。位于第三位不合格检测项目为“含量测定”,涉及该项不合格的药材品种为56个,最多检测不合格批次品种为炙甘草,占所有含量测定不合格批次数量的11%。

据药智网数据分析,炙甘草作为甘草的炮制品,甘草被检出的含量测定不合格批次仅为1批,可以推断出,炮制过程中导致成分损失,是炙甘草含量测定项目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邓勇指出,中药材造假首先会使消费者权益受损,消费者购买到劣质或假冒的中药材,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产生不良反应;其次,会使中药材行业声誉受到严重损害,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也会造成经济损失,劣质或假冒的中药材可能需要大量的治疗成本来纠正其不良效果。上述中医医师也指出,中药材造假频发,会扰乱中医药市场,挤压正品要价,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加强中药材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

据了解,中药材由于其原料来源于农副产品的特殊性,其质量把控一直是监管难题。从药智网数据分析来看,中药材的不合格检测项及被假冒问题可追溯到从种植开始,延续至采收、加工炮制、贮藏各个环节,所以中药材质量监管是从种植生产开始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在2023年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要求全面加强中药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包括加强中药材质量管理,强化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监管,加大中药安全监管力度等。监管制度的完善,为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牢固根基。

在亳州,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工作也在持续推进。据亳州市市场监管局介绍,亳州市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谋划亳州市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细则、具体措施,明确责任科室、工作节点,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下一步,亳州市将结合实际出台实施方案,强化责任落实,同时加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宣贯培训力度,广泛发动和正确引导中药材种养植(殖)企业学习并参与实施,助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在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一系列产业链中,如何管控造假问题?邓勇认为,首先应建立完善的追溯体系,从采购、加工、储存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记录,以便于追溯;其次,要加大对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此外,应提高消费者意识,教育消费者如何鉴别真伪,鼓励消费者举报。

与此同时,邓勇也坦言,推动中药材质量标准化仍面临一定难度,首先,技术要求较高,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其次,成本也较高,建立中药材质量标准化体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同时,目前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尚不统一,也给标准化带来困难。

在进一步推动中药材质量标准化进程中,邓勇建议,首先,是建立统一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其次,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中药材质量标准化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中药材质量标准化经验和技术;此外,是对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进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