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向“新”力·样本①|14斤的铅球砸不烂一块玻璃,谁“吸”走了铅球的力?

2024年03月29日 21: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吴蓉
学+做=无限可能。

编者按:今年,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首项政府工作任务。为了更加真实、及时地展现我国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机,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以全国第二个、广东省首个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的地级市佛山为样本,实地走访代表性企业,感受制造业的新脉动、新趋势、新技术、新动能,解剖制造业新质生产力背后的发展逻辑和产业实践。现推出《佛山向“新”力》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了解生产线上的新故事。本期关注佛山新材料公司林至科技。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蓉 实习生李敏怡 佛山报道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一个重达7.26公斤的铅球从1米多的高度自由落体,砸在一块普通玻璃上,玻璃居然能够完好无损。但这样的实验每天都会在佛山林至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至科技”)展厅里上演,结果从未发生过变化。

奥秘藏在玻璃片上放置的那块厚度约2.3毫米的ACF人工软骨仿生吸能材料。正是这毫米级的厚度,“吸”掉了铅球的力量。

“ACF人工软骨仿生吸能材料可以吸收97.1%的冲击能量,瞬间将冲击能量转化为不明显的热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体及贵重物品不受冲击力的伤害。”材料的研发者、林至科技董事长王博伟介绍,这一材料是现有缓冲技术性能的3到5倍,能够有效解决因冲击、碰撞、振动、跌落、爆炸等导致的问题。所以,从高空将铅球扔向盖有ACF材料的玻璃,后者可以毫发无损。

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意思的是,这一已经被专业机构认定为全球领先、国内空白的ACF人工软骨仿生吸能材料,最初是源于一个失败的试验。

“我们最初是想通过研究并模仿人体关节软骨的功能与构造,研发嵌入式的仿生关节软骨,但一直没有解决滑液分泌的问题。”王博伟说,他花了6年零3个月的时间做了12000余次试验,最终失败了。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次次的失败后,王博伟却发现开孔式透气结构的ABF人工透气材料可以应用于鞋子。2008年,发现商机的王博伟在佛山成立林至科技。次年,这款透气材料就让他拿到近千万元订单。

此后6年,王博伟和他的团队再接再厉,又研发出回弹率高达85%的ASF人工弹簧材料、ACF人工软骨仿生吸能材料。尤其是后者,直接填补了国内这一技术的空白。

据王博伟介绍,在此之前,全球极限缓冲材料领域的核心技术主要由美国和英国的两家国外公司掌握。国内研发的材料性能较低,且多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ACF人工软骨仿生吸能材料的发现在国内吸能材料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解决了“卡脖子”问题,还成了颠覆式的原始创新。

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后面的故事就变得顺理成章。凭借着ACF人工软骨仿生吸能材料,林至科技先后被授予广东省、佛山市“专精特新”企业、佛山市科技局A类创新人才团队、南海区品牌企业等。获得中、美、澳、越等国专利70项,完成国家标准4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8项。而王博伟也凭借着这一技术获得2023年“佛山卓越工程师”称号。

经过十余年的耕耘,林至科技已经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包括中试)到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资本化的环节并形成闭环。ACF人工软骨仿生吸能材料广泛应用于运动、医疗、鞋服、箱包、汽车防撞、航空器缓冲、防爆防弹、智能装备等领域。一块不怎么起眼的吸能材料赋予了传统产品新的生命力,满足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

董事长王博伟(中)带领团队开展ACF材料结构的相关研究。受访对象  供图

佛山土壤让创新种子发芽

作为一家具有实验室性质的研究型民营企业,王博伟认为,实验室就干两件事,一个是研发,一个是创新。学+做=无限可能,科研就是去创造可能性来改变世界。

但他也谈及,如今很多实验室都面临同一个痛点:技术没有办法产业化,其原因是很多创新技术并没有给下游产业、企业带来显著且多维度的价值提升。而林至科技正好趟出了一条路子,成为技术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表面上看,林至科技只是提供了半成品或者原材料,但从市场反馈来看,其为下游企业提供了至少4个方面的价值:产品性能提升、品牌差异化、科技变现、资本溢价。

在采访过程中,王博伟还做了另一个实验,只见他把拿在手上的手机随意扔向高空,后者砸在水泥地上打了几个滚,然而屏幕丝毫未见损伤。

“与普通手机壳不同,这个手机壳边框内嵌了一条0.4毫米的吸能材料。”他指着手机套着的透明软壳说,这个手机壳的制造方是深圳的一个90后团队,在没有用ACF之前,其零售价为35元,面临较大的同质竞争,但加了ACF人工软骨仿生吸能材料后价格提升至98-118元,依然很畅销。消费者愿意为它的差异化——防摔性能买单。

让人好奇的是,林至科技所从事的运动材料与以泛家居产业、装备制造为主的佛山气质似乎并不匹配。尤其是十几年前,佛山给外界的印象还是一个大老粗的“制造工厂”。但正是这看上去并不合理的“反差”,成为林至科技在佛山扎根、成长的土壤。

采访中,王博伟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企业创办之初,他在全国各地奔波,试图制作一台中试智能设备用于科学研究,是佛山雄厚的装备制造产业帮他解决了大问题:“在其他地方需要数百万元制作经费的设备,在这里才需要不到50万元,价格便宜得甚至出乎我的预料。”他当时便意识到,佛山工业门类齐全,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场景转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而这正是国内绝大部分城市都望尘莫及的

而随着佛山持续发力新兴产业,王博伟更是对在佛山发展的信心更加充足。在其看来,新质生产力的背后是新产业,新产业的背后是技术发明,技术发明的背后是科学发现,科学发现的背后是工程师和科学家,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背后是环境。现在的佛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大环境。

林至科技所在的位置正是佛山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科创高地。在林至科技东侧1公里左右,是广东省首批四个省级实验室之一的季华实验室,已经集聚约1000名博士;欢聚集团产业互联总部建成后计划吸引约8000名技术人才,打造数字经济产业标杆。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在此集聚,更多企业投身科技研发、产品创新,佛山产业转型升级将从量变到质变。林至科技也将趁势向产业孵化器转型。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