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我国外贸“量稳质升”,“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表明新质生产力崛起

2024年04月24日 18:35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胡慧茵
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全球外需疲弱势头仍未缓解的情况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成为不少广交会参展企业的“新蓝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广州报道

4月23日-27日,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第二期举行。数据显示,二期进口展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家企业参展,其中,来自韩国、土耳其、埃及等18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占比约65%。

本届广交会上,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参会十分踊跃。截至广交会一期结束,国外采购商线下参会人数超过12.5万人,同比增长23.2%,而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采购商增长了46%。可以看出,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全球外需疲弱势头仍未缓解的情况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是不少广交会参展企业的“新蓝海”。

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的稳步增长也充分体现在一季度进出口贸易的表现上。据商务部数据,一季度,我们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超过4.8万亿元,增长5.5%。近日,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与新兴市场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前景广阔,表明今年我国外贸将会实现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的目标,呈现“量稳质升”的发展趋势。

赵萍表示,目前中国进出口产品结构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传统优势产品焕发新活力;二是,新质生产力催生新的增长动能,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产品和外贸新业态出口快速增长,形成新的增长亮点。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的热词。本届广交会第一期以“先进制造”为主题,突出先进产业和科技支撑,展示新质生产力,展品也更趋智能化、绿色化。“这显示中国外贸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赵萍表示,以数字化为例,广交会上数字产品成交占比不断提高,反映出中国数字产品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质生产力催生增长动能

《21世纪》:据海关统计,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0.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其中,出口5.74万亿元,同比增长4.9%;进口4.43万亿元,同比增长5%。进出口增速创6个季度以来新高。这一数据背后,有哪些因素作为推动?

赵萍:从市场结构角度看,新兴市场加速拓展,出口增长驱动力强劲。一季度,我与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贸易总值为1.6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我外贸总值的15.7%。其中,对东盟出口增长7.7%。同期,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82万亿元,增长5.5%,占进出口总值的47.4%。

从产品结构角度看,一方面,传统优势产品焕发新活力。一季度,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9757.2亿元,同比增长9.1%。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催生新的增长动能,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产品和外贸新业态出口快速增长,形成新的增长亮点。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近六成,其中,电脑及其零部件、汽车、船舶分别增长8.6%、21.7%、113.1%。同期,我国中间品进出口增长4.4%。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9.6%,其中,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口增长11.8%。

外贸基本盘呈现“量稳质升”

《21世纪》:有分析认为,3月的进出口数据表明,目前外部需求比预期的要好。您认为目前我国的外部需求如何表现,呈现怎样的特点?如何展望后续外部进出口的情况?

赵萍:尽管当前全球经济继续展现显著韧性,但是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的“疤痕效应”,将会影响世界经济中长期的增长前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2024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上调了2024年世界经济增速的预测值,认为202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但是,这一预测值远低于2000-2019年期间的历史平均增速3.8%。世界银行认为,2024年,全球经济将连续第三年放缓,这将使2020-2024年成为全球经济30年来增速最慢的五年。

由于全球经济仍然面临下行风险,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给全球增长带来较大挑战。世界银行统计,自2020年以来,出口禁令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的数量增加了三倍,这些限制措施都可能会对全球贸易甚至全球经济的增长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同时,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冲突冲击全球供应链,世界贸易组织认为,贸易放缓迹象广泛存在,涉及许多国家和各类商品,2023年全球贸易量增长未达到预期的3.3%。2024年全球贸易增长虽然比2023年有所回升,但增速预计仅为疫情前十年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我国面临的外部需求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在世界贸易低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外贸持续向好的基础扎实,中国对传统市场的出口增长韧性较强。2023年中国在欧盟进口市场占比仍然保持20.5%的高位。同时,与新兴市场贸易增长前景广阔,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将会稳步增长,表明2024年我国外贸将会实现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的目标,呈现“量稳质升”的发展趋势。

中国东盟合作三个侧重点

《21世纪》:今年前两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长8.1%,占中国外贸比重的15%。目前中国与东盟贸易如何表现?在RCEP的框架下,我们同东盟各国的产业链、供应链该如何加深合作?您如何展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实施之后,中国和东盟经贸的前景?

赵萍:中国与东盟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稳步增长,经贸合作潜力巨大。RCEP生效实施意味着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起航,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已进行了五轮,将会进一步密切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带动RCEP升级。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将会迎来开放程度更高、更加便利化的制度安排,为发挥双方各自优势,促进双边贸易增长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在RCEP的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应侧重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中间品贸易。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和RCEP加速了企业的区域供应链布局,特别是区域累积原产地规则,进一步助推了区域中间品贸易,越来越多的中间产品跨境贸易和零部件进口用于加工再出口,大大提升了东亚区域供应链的发展水平。根据我们的测算,2020年,东亚出口中61.54%的中间品增加值来自本区域内。因此要聚焦供应链的全流程,不断深化从原材料、半成品到制成品的全链条、系统性合作。

二是发展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中国数字贸易、跨境电商一直保持蓬勃发展态势。2022年,中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达3727.1亿美元,同比增长3.4%,约占全球总额的9%。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5.6%。东盟方面的跨境电商发展制度不断完善。2023年9月,《东盟数字经济框架协议》谈判正式启动,如果这一协议谈判成功并正式实施,预计到2030年,东盟地区数字经济规模预计将增加至2万亿美元。中国与东盟应在数字经济领域加强合作,不断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水平。

三是加强绿色低碳贸易。中国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品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中国与东盟在绿色贸易、降碳等方面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全人类共同挑战。

数字贸易等成为国际贸易新增长点

《21世纪》:您认为未来我国外贸应如何进一步稳规模、优结构?

赵萍:要通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当前,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在全球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9年世界中间产品的出口首次超过了最终产品和资本产品的出口总值,占非燃料商品出口的51%。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球贸易更新》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为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服务贸易指南网援引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全球货物贸易中约1/3的价值归功于服务业。如果按照增加值来计算,全球服务出口增加值占全部出口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50%,比总额方法计算的占比则高出一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22年全球可数字化交付服务出口额为4.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占全球服务出口比重达57.1%。

中国在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方面规模大、成长性好,发展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2022年中国中间品贸易占全球中间品贸易比重跃升至15.2%,位列世界第一。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服务贸易规模稳中有增,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达3727.1亿美元,同比增长3.4%,约占全球总额的9%。因此,要聚焦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等重点领域,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

跨境电商的两大特点

《21世纪》:海关总署日前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达2.38万亿元,增长15.6%,其中,出口1.83万亿元,增长19.6%;进口5483亿元,增长3.9%。如何看待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特点?鼓励发展外贸新业态有多重要?

赵萍:当前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规模增长快。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年均增速均高于外贸出口,已经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二是业态创新快。最近两年,电商领域平台模式与私域流量业态齐头并进趋势显著,私域流量业态是在平台模式之外的一种新探索,品牌企业在线上建立自主经营的APP、微信群,直接触达用户,涌现出SHEIN等全球领军企业。平台企业的国际化成效显著,TEMU等已经成长为全球知名的跨境电商平台。

鼓励发展跨境电商,一方面可以引导企业通过私域流量拓展国际市场,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供应链的数字化水平,通过数字化供应链提升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更好地满足世界各国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国电商平台走出去,并带领中国品牌集体出海,助力中国制造通达全球。

《21世纪》: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未来要如何把握区位优势发展跨境电商业态?

赵萍:粤港澳大湾区是连接中国内地与海外市场最重要的门户之一,陆运、海运和空运网络发达,跨境物流高效便捷。作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外向度高,未来应从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促进跨境电商发展。一要结合产业和禀赋优势,创新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发挥跨境电商对企业出口的带动作用。

二要持续完善通关、税收、外汇等政策,创新监管模式,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务。特别是聚焦电商领域比较突出的退货率高、退货难的问题,加强监管模式创新,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通道,保障跨境电商商品出得去、退得回。

三是鼓励跨境电商发展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拓展范围经济。支持跨境电商综试区、行业组织和企业等积极参与“丝路电商”、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助力跨境电商出口行稳致远。

《21世纪》: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新三样”出口走强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赵萍:“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表明中国通过新质生产力,带动绿色产业快速崛起,绿色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以电动载人汽车为例,2021年、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量连续迈上了200万辆、300万辆台阶。2023年更是跨越了两个百万级台阶,出口522.1万辆,同比增加57.4%。当前,我国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1辆是电动载人汽车。在去年高基数、高增速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电动载人汽车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广交会凸显中国外贸出口结构优化

《21世纪》:本届广交会展品更趋智能化、绿色化。说明广交会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客商重点关注哪些领域?说明我国外贸结构优化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赵萍: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的缩影。当前中国外贸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明显。以数字化为例,广交会上数字产品成交占比不断提高,反映出中国数字产品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当前,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我国制造业供应链,产业数字化为外贸数字化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在ICT产品出口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21年,中国ICT产品出口额为8575亿美元,占全球ICT产品出口总额的30.97%,是美、德、日三国出口之和的两倍多。

《21世纪》:本届广交会约有2.86万家企业参展,当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比上一届增长20%。作为全方位开放平台,广交会能够为国内外贸易客商带来怎样的贸易机遇?

赵萍: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不仅拥有先进技术,而且善于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绿色低碳技术,企业在某些细分市场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但是专精特新企业仍然属于中小企业,企业规模不大,市场知名度不高,获取订单的机会不多,广交会汇集了3.7万家参展企业和中国的国内外采购商,为专精特新企业抓订单、拓市场提供了重大机遇。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