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 Siber的视觉魔法:跳脱常规的“巴洛克珍珠”

2024年04月27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信

阳光透过大幅落地玻璃窗照进蓝骑士艺术Bluerider ART上海·外滩的艺术空间,斜斜的日光像一个好奇小孩的目光,打量着这栋百年历史建筑中摆放着的一件件形态奇妙的雕塑。

一圈圈钢带做成了交错的曲线,相互交织中让人恍然以为看到了在滚动的发光球体,灵动的光泽和柔和的流动性,彻底改变了钢自身僵硬而冰冷的质感;表面闪烁着金属光彩的钢材装置,形状却似一根被轻易反复弯折多次的塑胶大吸管;在平面纤维板上,一个个抛光出的圆润弧度用烤漆上色,凹凸的表面就如珍珠蚌的天然内壁,散发着迷幻神秘的色彩。

这些有趣的视觉“魔法”,都是出自德国抽象艺术家Willi Siber之手。

纵观Willi Siber的一众作品,无论是怎样的媒材,钢材、木头,或是环氧树脂,在他手上仿佛都能摆脱束缚,化身成另一副模样。而这些看似简约抽象的形状背后,实际上需要以一系列复杂精密的工艺和对上色的绝对掌控作为支撑——摩登如糖果般炫目的色调,把原本沉重的钢材作品漆拭得无比轻盈;粗犷生硬的木头也可以粉饰成观者眼前最柔软的意象。他说:“我做出来的艺术品都在故意‘颠覆’人们的期望和视觉习惯,试图从最基本的材料中让观众获得新的、意想不到的表达和外观。”

近日,由蓝骑士艺术Bluerider ART带来的“威利·希伯:巴洛克珍珠”(Willi Siber : Baroque Pearls)展览在上海开幕,其中多件Willi Siber的墙上装置和雕塑更是首次在亚洲亮相。他以物质的可塑性为基础,着重对形状、色彩、质地进行探索,在超越画框以外的空间挥洒着抽象艺术的创意和美感。日前,Willi Siber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家专访,为我们揭开了他丰盛抽象艺术世界背后的所思所想。

Willi Siber。资料图

因为抽象,所以永恒

Willi Siber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战后的德国。谈起自己艺术创作的缘起,他谦虚地将其归功于自己的老师。他说:“我很幸运自己当初能够在一所专注于艺术和音乐的寄宿学校学习。那里的老师年轻又有活力,特别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向往和兴趣,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我。”

1970年代,他师从德国雕塑家Herbert Baumann学习,同时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攻读艺术史。此后,Willi Siber逐渐找到了自身的创作方向:探索物质可以如何延伸,以及物质延伸的一切可能。但他的艺术实践方法却十分独特——他并没有选择直接描绘周围的世界,而是将情感和自然美提炼成抽象的形式,完全抛弃叙事性的解读。早期,他仍以绘画为主,之后因继承了父亲的木材厂,逐渐对雕塑及立体装置也产生了兴趣。1980年后,他逐渐转为以木质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介,这也是他实验性材料创作的起点。

在他看来,抽象艺术是“自给自足的”,不受具象、比喻的束缚,是基于对颜色、形式、光线和空间的审视。他说:“具象艺术通常与叙事内容相关,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抽象艺术则更具有精神性,它让艺术更加纯粹和自由。”

而他出生和受教育的年代,正是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等大师的作品最为激动人心的年代。Willi Siber为这样纯粹、新锐的艺术视觉语言而深深着迷,也一直试图发掘出这些抽象简约的几何图案背后,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原因。

他对记者表示:“艺术的范围很广,纵观文化史和哲学史,在不同时期都会对其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对‘美’的某种渴望。‘美’意味着一种理想状态,当我遇到美丽、完美的事物,并将其带在身边时,我会意识到它的短暂性。我们艺术家或许有时会试图让时间停止,以压缩的形式展示事物,相信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朽,但这种尝试终将会是失败的。我认为能够逃脱时间的追捕是人类深为关切的事情。”

如今,Willi Siber日常生活与工作室的地点在德国上施瓦本(Upper Swabia)。这个地方承袭了德国南部地区丰盛的巴洛克艺术文化风貌和郁郁葱葱的自然风景,吸引着Willi Siber将巴洛克华丽的色彩与律动以及对大自然的全心感动,都转化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巴洛克”这个词语的原意是“不规则的珍珠”,作为起源于17世纪欧洲的独特艺术风潮,巴洛克艺术的最大特点是丰富鲜艳的色彩、复杂的纹理和独特的装饰元素。这种风格大胆、豪华、繁复,与当时文艺复兴的简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当时的巴洛克艺术家们正是希望借助这种方式,来强调个人情感和体验,展现出对个体和人类情感的深入理解。

Willi Siber对记者表示:“我居住与创作于德国南部的上施瓦本,那里是巴洛克的重要据点,从建筑到人文,都深深影响着在这里成长的人。巴洛克整体艺术的丰富性如同富饶的大自然,这种感知很难去解释,在色彩、形式到雕塑装置与光源上都让我着迷。那些自然而然、不规则的形状,如同跳脱圆润形式的‘巴洛克珍珠’,多变、美丽与感性,这即是艺术的本质。”

美是无用之用

Willi Siber的工作室隐藏在上施瓦本的森林中,他长年独自一人在此创作天马行空的抽象装置。不过非要说的话,大概此处更像是他的一个“美学实验室”。

他说,每次他都会先从内心出发找寻到创作的冲动,然后从绘画开始,一点点画下自己的想法,看这条灵感之路将他指引向何方,最终又在哪种媒材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和位置。他常年穿梭于不同材质工作室之间,从木材、钢材到纤维板,从清漆到油漆,他大胆试验抹除不同媒材的局限,尝试一切突破性的可能,只为创作出一种“让观众都能为之着迷”的艺术品。

木材在Willi Siber的手中顿失呆板和僵硬,配合铬瓷漆发出了金属般的亮泽和流畅,色彩斑斓之外更添活泼;弯曲折叠的钢管雕塑覆盖着珐琅涂层,像珠宝一样拥有轻盈奢华的诱人色泽;其他作品有的以雾面的黑、白粉状色漆为表面涂料,制作出了珍珠般的触感,色泽纹理与形状脉动都引人无限遐想。作品与作品间乍看似乎没有共同的主题,但实际上都围绕着Willi Siber所创造的无限视觉美学宇宙在运转。他所创造了的物质美学,粗糙与微妙、冷硬和柔和、单调与丰盛,种种元素在一件装置上密集地相遇、碰撞,带来了难以置信的视觉张力,让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神秘和惊喜。

Willi Siber解释道:“石头、木材和金属等原材料通常是人类达到目的的手段。在手工艺和工业制造中,它们被原样加工,然后按照其功能性投入使用。但在艺术中,它们可以被赋予‘无功能’的意义和尊严,这让它们在精神层面为人类提供价值铺平了道路。对我而言,寻找这条道路是令人着迷的,也是一个持续的挑战。我希望我的观众在遇到我的艺术时能够感受到这种无用之用的喜悦和幸福感。尤其是抽象艺术,可以为观者打开不同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以特殊的方式体验到幸福。”

谈到此次他在中国的个展,Willi Siber坦然地说道:“因为我的作品不追求任何的主题内容,所以脱离了日常生活的背景知识,它们只负责传递美学和视觉幸福的信息。所以在我看来,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是跨文化的,我希望我的观众们都能感知到这种艺术形式的美好。”

在采访的最后,现年75岁高龄的Willi Siber在回顾自己长达45年的艺术创作历程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叹道:“对我来说,艺术是人类生命的‘长生不老药’。艺术的存在,是人类被赋予生生不息创造力的最佳见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