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对话丨专访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马歇尔:中国距离下一座诺奖还有多远?

2024年04月27日 15:4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郑青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郑青亭 北京报道

2015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成为中国科技界的骄傲。但继她之后,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没有出现第二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家何时能够再次拿下这一奖项?

针对这一问题,4月26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科学家一定会再次拿下这个奖项。“他们可能已经有重大发现了,只不过他们的研究可能还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让人们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当天,他在北京参加2024中关村论坛。

马歇尔是澳大利亚人,目前担任澳大利亚顶尖科研院校西澳大学(UWA)的临床教授。2005年,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关系,他与罗宾·沃伦一起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外,他还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5年,他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当被问到对中国年轻的科研人员有何建议时,他表示, “科学领域有许多职业可供人们选择,你要做的应该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只有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做科研,才能做出很多令人惊喜的新发现,让数百万人获益。这些重大发现应该获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郑青亭/摄)

由好奇心驱动的科研常有惊喜

《21世纪》:我想问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如何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你对年轻的科研人员有什么建议?

马歇尔:在医学科研领域,年轻的科研人员往往认为,所有奥秘都被揭示出来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有很多事情并没有被理解透彻。医生们总会说,哦,这个症状是由这个原因引起的。但他们做解释时通常没有相关数据的支持,只是习惯上会将这个症状归咎于这个原因。

我以高血压给你举个例子,查不出原因的高血压被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如果你能发现它的一些新的变化过程,如关于基本分子,或其他与高血压相关的内容,那是相当了不得的,是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

我想说的是,我们要鼓励年轻人,让他们保持热情。他们在科学研究中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但回报却是很少的。但实际上,科学领域有许多职业可供人们选择,你要做的应该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只有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做科研,才能做出很多令人惊喜的新发现,让数百万人获益。这些重大发现应该获得诺贝尔奖。

年轻科学家从事科研时应该积极拥抱新技术,学会如何用新仪器来获取和分析数据。这些早期在科学培训中获得的技能,将让他们终身受益,特别是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雇主的青睐。除了科研院校会重视这些技能,顶尖的大型生物医药企业也需要素质过硬的科研人员——他们能够做出准确且有复验性的数据,如果还能获得重要的发现,那就更棒了。

对于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的科研人员而言,有太多新的技术岗位可供选择,他们完全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就业前景。不仅如此,现在跟以前不同了,他们还会面临来自全世界的机会,不仅可以在中国工作,还可以考虑去英国、澳大利亚工作几年。只要他们踏踏实实地掌握这些科研技能,去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21世纪》:如今,这种国际交流合作对科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吗?

马歇尔:是的,科学家们喜欢合作。我在中国就有很多合作伙伴,我也看到中国科学家来澳大利亚西部,在西澳大学工作几个月或几年,然后再回到中国。我们也会去美国、英国和其他不同的地方。在科学界,人们常常周游世界,这真的很棒。我们在一个地方获取技能, 然后把这些技能带到其他地方。正如我所说。以好奇心驱动的研究是最有价值、最珍贵的研究。所以,我们希望年轻的科学家也能做到这一点,并拥有相应的资源。

随着他们科研能力的成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耕。这当然是非常不容易的。但除了在科研机构、制药公司工作,他们也可以为监管机构工作。比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既雇佣了上万名的医学博士每天阅读各种审批材料。所以,好的工作机会是大量存在的,甚至投资公司也渴望这样的人才,比如,在安永,很多大数据科学家在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大量生物技术人员在评估被投公司的研究项目,还有一些高级雇员在研究与临床试验相关的控制和统计学问题。在这次会议期间,在我与一位卫生经济学家的交谈中,我们谈到,人们总是会呼吁政府在医疗上投入很多资金,但这些资金如何被最有效地使用,却常常被忽略。

所有这些不同的技术在医疗以及其他学科中的进步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技术进步,我们就会停滞不前,每个人都会继续做同样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些创新者加入,打破现有的范式,也许做出一些改变。我想很多人都理解这一点,我肯定是深谙这样做的重要性。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要理解这一切需要一些时间。回顾我过去二十年的职业生涯,我认为,那简直是一个奇迹。

顶尖学府的中国学生更会问问题

《21世纪》:你还是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在你领导的多个尖端医学研究中心中,有四个位于中国。基于你在中国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你觉得这里的学术氛围与澳大利亚有何异同?

马歇尔:当我在中国的顶尖大学给大学生讲课时,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思维火花和强大的好奇心,他们会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时候会有点混乱;而在其他排名不那么靠前的高校,学生们相对循规蹈矩一些,表现得也比较乖,不太敢于向我提出有挑战的问题。当然,这种情况在别的地方也会发生。比如,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是澳大利亚的顶尖学府,是澳大利亚八大名校之一。在那里的论坛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从讨论中获得启发。但在其他地方,老师可能只专注于讲述事实,因为现实问题更受关注。

中国科学家一定会再次拿下诺奖

《21世纪》:你觉得中国年轻的科研人员能够在生理学或医学再次获得诺贝尔奖吗?

马歇尔:这会发生的。他们可能已经有重大发现了,只不过他们的研究可能还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让人们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策划:于晓娜    

监制:施诗

责任编辑:李依农 胡慧茵

记者:郑青亭

制作:李群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曾昭发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海外运营内容统筹: 黄子豪

海外运营编辑:庄欢 吴婉婕 龙李华 张伟韬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