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近期,中德高层频繁互访,两国经济技术合作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3月,德国对华投资增长48%。
5月13日,北京中德产业合作发展论坛——2024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在北京顺义中德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开幕。
与会专家表示,中国的超大市场规模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尤其是隐形冠军企业来华寻求合作机遇。中德两国企业在汽车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多方面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德国高科技初创企业与中小企业也有望成为未来中国对德合作的主体,两国需要进一步在公平性、政策稳定性、合作安全性上实现营商环境的优化,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更多隐形冠军企业合作。
图片来源:IC photo
德国企业看好在华投资机遇
近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对中国进行任内第二次正式访问,中德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也备受关注。
德国经济研究所在其根据德国央行数据撰写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19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4.3%。德国企业在中国过去3年的投资额大致相当于其2015年至2020年投资额的总和。此外,2023年德国对华投资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比重达10.3%,为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
进入到2024年之后,德企的在华投资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3月德国对华投资增长48%。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袁锋在会上指出,中德产业合作具有深厚基础和广阔前景,无论是在石化、机械、汽车等领域,还是在新能源、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都可以寻求互利合作。中国正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投入未来产业。德国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悠久的创新文化,在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德两国企业互学互鉴,对各自竞争力的提升都是有益的。
中国德国商会此前发布的《2023/24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91%的受访德国企业表示将继续扎根中国市场,没有离开中国的计划;超过半数的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
以汽车产业为例,在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前夕,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投资2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91.95亿元)扩大在中国的业务。与此同时,大众汽车集团将在合肥生产两款与小鹏汽车共同开发的大众汽车品牌车型,其中首款车型为中型SUV,计划于2026年投产。
宝马与奔驰也在去年宣布,将以50∶50的股比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并运营超级充电网络。据悉,至2026年底,该合资公司计划在中国建设至少1000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和约7000根超充桩。这一合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两家传统汽车巨头在中国市场电动化转型的进一步努力。
“德国企业当中有19%的企业来到中国投资落户,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很多隐形冠军企业都确信我们在未来几年当中将深化与中国的合作,这种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为了能够获得在这个市场上成功,我们必须要和中国的企业代表,和中国各级机构、政府的代表合作。”欧洲经济参议院执行主席、德国全球市场领导者(世界隐形冠军)峰会组委会主席瓦尔特·多林说。
谈及中德合作密切的汽车产业以及绿色低碳领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48.2%,但近期国际上出现了“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说法。实际情况是,市场经济必然是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剩才能强化竞争,通过竞争促进创新、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而且相对于全球实现“双碳”目标的需求,目前的新能源产品和产能总体上远谈不上过剩。可再生能源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新技术、新产业对原有技术和产业的替代速度也会相应地加快,这将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增加研发投入。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会上也指出,当前需要正确认识规模经济和产能过剩两者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规模经济效应的一个关键体现就是价格下降,所以不能把价格下降看成产能过剩的体现。
对于未来新能源是否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彭文生认为,短期的供大于求或许带来了产能过剩的顾虑,但放眼长期,这对于创新、绿色转型和全球经济都是有利且有必要的。鉴于规模经济效应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中国需要促进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的结合,让规模优势不仅体现在制造环节,也在研发、创新环节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保持在绿色产业、绿色技术中的先发优势。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玮表示,中德在技术的互补性上非常强,德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4.0的时代,在汽车的研发制造技术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尤其是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IoT技术上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为中国的制造业升级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新能源电池、智能网联等领域,尤其是在应用端也取得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突破,双方的优势互补也有利于为全球市场提供更优质的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从本次论坛了解到,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设立的示范园区,目前已集聚奔驰、宝马、博世、威乐水泵等100余家德资及关联企业,投资总额达50亿欧元,产业规模达400亿元人民币。
高科技初创企业有望成为中德合作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为首次举办。在实体经济、民营企业备受关注、着力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的背景下,研究支撑制造业和体现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能够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通俗地讲,隐形冠军可以理解为在细分市场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但因位于产业链中上游而不为公众熟知的企业。众多隐形冠军企业也是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德国隐形冠军最重要的特质是专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中德隐形冠军产业合作研究报告课题组首席专家彭健表示,专注业务、长期主义、创新引领等方面都是隐形冠军企业的重要特质。尤其是其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深度的客户解决方案与独特的竞争策略,相比之下略显“年轻”的中国专精特新企业更加需要借鉴。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2024年1~3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086家,同比增长20.7%。来华投资的外国企业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
欧洲经济参议院办公室副主任、德国侨商会秘书长任志广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经过多年的合作发展,德国大企业已经基本完成在华布局,投资相对稳定,但是当前国际地缘冲突加剧了全球经贸的不稳定性,仍然有大量来自德国乃至欧洲的中小企业、家族企业希望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国的物流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配套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中小企业在华投资与合作的一些堵点、难点都在不断解决。
“现在有这么多德国的大企业在中国投资,但是同时也非常希望德国的中小企业也能够在中国续写成功故事。”德国议会德中议会小组主席汉斯·彼得·弗里德里希在会上表示,为了能够加强投资,能够促进中小企业来投资,首先是需要法治安全性,让企业在稳定可靠的法治框架内进行投资活动、生产活动,还包括营销活动。其次是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让市场维持正常秩序,实现优胜劣汰。
会上发布的《中德隐形冠军产业合作研究报告》也指出,为了进一步吸引优秀的中小企业来华投资,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进一步消除隐形冠军企业对公平性、政策稳定性、合作安全性的顾虑,以联合创新、供应链安全、贴近客户、创新集群生态等价值促进隐形冠军企业合作,改变传统合作理念,创新合作模式。
彭健表示,德国高科技初创企业与中小企业将是未来我国对德合作的主体,召开针对德国中小企业的中德隐形冠军大会,推动中德大中小企业交流,形成产业龙头与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嵌套式发展与联合创新的局面,探索国际开放创新的“顺义模式、北京经验”,将有助于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